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永嘉地区腹股沟疝患病率及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

发布时间:2015-07-25 09:13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欧美发病率约5%[1],我国尚缺乏相关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并仅有少数区域性调查,2012年进行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人口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3%[2],2011年杭州地区抽样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4.9‰[3],2002年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休干部横断面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5.93%[4],国外研究发现腹股沟疝发病率呈年轻化和逐渐上升的趋势[5]。目前,无张力修补术是最主要的治疗腹股沟疝的方式,其有效性、恢复快和低复发率的优势使之在临床普遍采用,并使患者更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美国每年有超过80万台手术,而我国则有超过30万台手术,并逐年上升[6],这也带来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关注。慢性疼痛是无张力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60%[7],给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并可能制约该手术方式推广,逐渐受到临床医疗工作者重视。然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目前多数观点集中与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的改进[8],但效果并不显著,而患者自身、心理、环境、病情等其他因素也被认为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有关。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治疗及预后是相互紧密关联的疾病体系,关系到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将腹股沟疝发病率和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作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本地区该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同时为减少慢性疼痛发生,改善腹股沟疝预后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患病率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法,随机选择永嘉县下辖4个街道2个镇,抽样调查成年常住居民,然后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等比例分层。调查对象为抽样地区18岁以上本地户籍,居住超过2年的本地居民。2011年2月~2012年4月实际完成调查共计2 830例,资料完整有效2 718例,有效率96.04%,男1 483例,女1 235例,年龄18~87岁,中位年龄47岁,城镇人口1 870例,农村人口848例。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实行无张力修补术的278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慢性疼痛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20~76岁,中位年龄47岁,男229例,女49例,排除术前疼痛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1.2调查方法
  编制腹股沟疝调查问卷表格,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填写问卷,收集性别、年龄、居住地、体力劳动强度、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家族史、病史及与腹股沟疝有关的诱因,如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导致腹压反复或持续增高的病史。并由专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可疑病例进行辅助检查确诊腹股沟疝。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分析相关因素。
  1.3诊断及评价标准
  腹股沟疝为腹股沟区域包块膨胀突出,并可降至阴囊或阴唇,站立时出现,平躺可回纳消失,多无疼痛,B超检查见腹腔脏器可确诊,既往确诊腹股沟疝或行手术治疗归为此类[9]。术后慢性疼痛根据随访1年内患者主诉及处置,依据WHO疼痛级别标准分为0~Ⅳ度:无疼痛为0度;间歇轻度疼痛,无需药物治疗为Ⅰ度;持续中度疼痛,需使用止痛药物方能入睡为Ⅱ度;持续重度疼痛,使用止痛药不能缓解,仍无法入睡为Ⅲ度;持续剧痛并伴血压等改变为Ⅳ度,分别计1~5分,术后疼痛评分≥2分,持续>3个月判定为术后慢性疼痛[1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股沟疝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
  2 718例检出105例为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105/2718),其中腹股沟斜疝85例(80.95%),腹股沟直疝20例(19.05%),>60岁、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有家族史和诱因者腹股沟疝患病率相对更高(P < 0.05),见表1。
  表1 腹股沟疝流行病学特征
  2.2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超重、吸烟、家族史、诱因等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从事重体力劳动、家族史和诱因是腹股沟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2。
 表2 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78例性无张力修补患者,其中67例为流行病学调查期间确诊的患者,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2~15个月,45例(16.19%)出现慢性疼痛,腹股沟疝严重程度越高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越高(P < 0.05),但不同分型疼痛程度无显著差异,≤47岁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P < 0.05),但>47岁患者疼痛程度较高(P < 0.05),再次手术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高(P < 0.05),局部麻醉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但麻醉方式与疼痛程度无关,见表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手术为术后慢性疼痛独立危险因素(χ2=4.593,OR=2.011,P < 0.05)。见表3。
  表3 临床资料与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
  注:*P<0.05
  3讨论
  从国内外多项调查结果可见,腹股沟疝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受到地域、人群成分、经济发展程度等人口学和经济学原因影响。本次对本地区多个街道和乡镇2 718例本地户籍常住人口调查,腹股沟疝患病率为3.86%,高于杭[论文写作 ]州地区调查结果[3],但与新疆及西安调查结果相似或略低[2,4]。最为显著的现象表现为男性的患病率,在性别比近似1:1的分层调查中仅4例女性患病,与男性下腹部在发育过程中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有关,男性发生腹股沟疝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女性,但确切风险值尚未定论,本研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病风险为女性的7.895倍,是影响腹股沟疝患病率的最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与生殖发育、结缔组织疾病有关,而这些因素均可能存在家族遗传性,使局部腹壁结构出现异常,腹壁菲薄、睾丸沉降后闭锁不全遇腹压增高刺激极易发生疝[11]。本调查可见家族史是增加腹股沟疝患病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患病风险为无家族史人群的6.285倍。
  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前列腺增生都可能导致腹压经常性增高,在不断刺激下腹壁菲薄处则可能发生疝,因此这 些疾病诱因也是导致腹股沟疝发生的危险因素[12],而从事重体力劳动在高强度运动,尤其是躯干和腹部肌肉张力增加时,腹压会增高对腹壁产生压迫,也可以作为腹压增高的诱因之一[13],但由于重体力劳动和疾病因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故将之分别进行分析,本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腹股沟疝患病率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44和2.269。故在腹股沟疝患病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等患者先天因素有关,疾病和职业也是导致患病的主要因素。而年龄、超重、吸烟的影响作用虽然与腹股沟疝患病有一定联系,但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西安对离休干部的调查结果明显高于其他调查结果并与本调查中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相似,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筋膜弹性下降,腹壁可能相对菲薄利于疝的发生,但由于腹股沟疝发病机制复杂,在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患者年龄开始趋于年轻化[14]。超重人群腹部脂肪层较厚,肌肉纤维相对疏松,而吸烟对腹股沟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高血液循环中蛋白酶水平,导致蛋白酶系统和抗蛋白酶系统失衡,使腹直肌鞘、腹横筋膜结构被破坏张力减弱,易诱发疝[15]。
  了解了本地区腹股沟疝有较高的患病率,所对应的治疗需求是较大的,而提供完善全面的医疗服务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最主要的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故本研究对278例无张力修补术患者进行术后慢性疼痛的前瞻性研究,此研究对象涵盖流行病学调查中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并扩大纳入211例未纳入流行病学调查的患者,其中包括外地户籍、非常住人口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16.19%,术后疼痛程度以中轻度疼痛为主,但由于持续时间长,给患者生活造成十分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干预。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可能加重高血压,增加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危害患者健康[16,17]。减少慢性疼痛的应对方式尚缺乏针对性,因此,了解相关因素对改善临床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操作、补片材料、解剖结构等因素对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以被广泛认知,但相应改善手术方式和材料后仍有较高的慢性疼痛发生率[8],因此,还应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筛查。本次调查对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腹股沟疝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慢性疼痛发生率升高,但疼痛程度却没有显著差异,病变程度增加手术难度,手术血管、神经损伤可能性大,故术后疼痛多发,但疼痛的程度可能还受到心理因素、耐受性、神经敏感性影响[18],中位年龄以下患者不仅有较高发生率,其疼痛程度也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心理及神经敏感性更高有关,较年轻患者术后活动量更大,对局部的刺激相对较多,而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刺激反馈减弱,则相对疼痛感较轻。局麻进行疝修补,可能由与麻醉不充分而使肌肉僵硬,不能完全暴露术野,而强行牵拉导致肌肉纤维、神经纤维的副损伤,补片可能出现松动,增加术后发生慢性疼痛几率,但对疼痛程度影响较小[19]。以往疝修补术,在诱因等反复存在情况下,易发生复发,而需要再次手术,无张力修补术复发率相对较低,再次手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较初次手术患者高。复发性腹股沟疝往往时间较长,局部损伤相对较严重,由于经历过手术治疗,腹壁肌肉、韧带及筋膜缺损或损伤修复可能存在瘢痕或粘连解剖结构不清晰,内环口大使再次发生疝时内疝包更大,均增加再次手术难度[20],由于再次手术不可避免增加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缺损范围,则术后恢复相对较差,慢性[论文写作 ]疼痛发生率和疼痛程度均相对较高,故其为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腹股沟疝发生与性别特征、遗传特征、疾病和职业等增加腹压的因素有关,手术治疗需求量较高,而改善预后,应从准确的术前病情评估、采用更完善的麻醉和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复发等方面着手,切实减少术后慢性疼痛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et al.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16(4):600-610.
  [2] 皮尔地瓦斯,凯赛尔,克力木,等. 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腹股沟疝患病率初步调查[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4):929-931.
  [3] 武伟,陈玺华,何华波,等. 杭州地区成人腹股沟疝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医学,2011,33(8):1195-1197.
  [4] 黄祖仁,白翎,郭晓军,等. 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腹股沟疝患病率回顾性调查[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6):348.
  [5] Shankar Das, Chattopadhyay Nisith Chandra, Karmakar Ritankar. A rare case of persistent muellerian duct syndrome presenting as inguinal hernia[J]. Journal of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109(10):757-758.
  [6] 李春雷,居来提,其格加甫.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初步探讨[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2):141-143.
  [7] GPC,Yang ECH,Lai OCY,Chan CN. Single-incision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nd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 for inguinal hernia: early experience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Asia[J]. Asian Journal of Endoscopic Surgery,2011,4(4):166-170.
  [8] 李月廷,吴京涛,刘绍辉. 区域阻滞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27-229.
  [9] 赵四晖,郭建辉,朱军. 腹膜前疝修补装置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44-46.
  [10] R Powell,M Johnston,WC Smith,PM King.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afte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urger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12, 16(4):600-610.
  [11] 常春,钟强文,池宇明. 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52-254.
  [12] N Subedi,SK Bhattacharya. Study of pa tients with painless inguinal hernia in the quality of life[J]. NMCJ,2011,13(4):279-280.
  [13] 李鹏. 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29-130.
  [14] 王开振,任为,时德. 腹股沟疝复发相关性分析[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1):28-31.
  [15] Hansen MB,Andersen KG,Crawford ME. Pain following the repair of an abdominal hernia[J]. Surgery Today,2010,40(1):8-21.
  [16] M Cambal,P Zonca,B Hrbaty. Comparison of self-gripping mesh with mesh fixation with fibrin-glue i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TAPP)[J]. Bratislavské lekárske listy,2012,113(2):103-107.
  [1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13,51(1):4-6.
  [18] 刘洋,汪燕,范玉峰. 不同术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对比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56-157.
  [19] 郑涛,朱雷明. 局麻下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在高龄患者应用评价[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3):281-284.
  [20] 李煜,滕安宝,查晓光.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2,6(1):583-586.

上一篇:社区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分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循环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