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式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早期合理治疗糖尿病,及时治疗糖尿病肾病及控制其高危因素对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3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性别比1.11:1;年龄38~70岁,平均(56.5±6.5)岁;病程5~24年,平均(11.3±4.6)年。对照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性别比1.13:1;年龄35~70岁,平均(56.8±6.8)岁;病程6~22年,平均(10.8±4.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糖、血脂、尿蛋白、肾功能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参照Mogensen分期[3]结合临床患者特点,所选病例为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患者。Ⅲ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30~300 mg;Ⅳ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500 mg。所有患者除外其他已知的可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及影响因素,如高血压、肾炎等所致肾脏损害,且近3个月无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提出的气阴两虚兼夹血瘀证型[4]。主症:倦怠乏力,口燥咽干;次症:气短懒言,多食易饥,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或细数无力;兼症:疼痛,部位固定,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口唇紫黯,或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或沉涩。具备2个主症、1个次症和1个兼症便可。
1.2.3 排除标准 (1)年龄在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近1个月内发生过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等;(4)罹患严重心脑血管、肾脏、肝脏及造血系统疾病;(5)精神病患者;(6)对本项目所用中西药物过敏者;(7)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判断者;(8)未按规定服药;(9)不符合纳入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在维持原来的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量等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口服瑞格列奈5~10 mg,3次/d,和/或阿卡波糖50 mg,3次/d;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控制血压(口服贝那普利10 mg或厄贝沙坦150 mg,1次/d,视血压情况选用),抗凝降脂治疗(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
1.3.2 治疗组同时给予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 生黄芪30 g、淮山药30 g、葛根30 g、丹参30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麦门冬10 g、川芎10 g、天花粉15 g,1剂/d,水煎分2次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症状基本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有效:症状减轻,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无效:症状无改善,尿蛋白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反见上升者。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肾脏固有的内皮细胞损伤,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足细胞损害,通过肾小球内皮-系膜-上皮轴导致肾小球硬化。早期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病起病后5~7年,初期小便可有尿浊、泡沫增多,有的无任何症状,体检时发现蛋白尿,随着肾小球功能的改变,高灌注、肾微血管病变而逐渐发展,导致肾小球纤维化,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5-7],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能在早期进行必要的干预,采用有效合理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改善糖代谢、减少蛋白尿、改善微循环的目的,对最终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恶化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控制血糖、血压、抗凝降脂等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8],配合中医益气养阴化瘀治疗,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治疗效果较满意。
糖尿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症”、“尿浊”等,在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有记载和阐述。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病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脾不升清,清浊不分,水不精微下注小肠,渗入膀胱,形成蛋白尿,病久及肾,肾虚不能固摄,气虚不能行血,血行迟滞,病久入络,瘀血内生,导致气阴两虚与血瘀夹杂,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渐至肝肾阴虚;病情迁延,阴损及阳;病变晚期,肾阳衰败,浊毒内停;或见气血亏损,五脏俱虚。因此,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证候常与标实证候同时存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脾气不足,脾肾两虚,可兼有阴虚、阳虚,而以气阴两虚最多见;标实多为血瘀、热结[9]。根据这个证候特征,笔者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中气阴两虚挟瘀型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方中生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利水,化瘀通脉的功效,主治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等,现代研究认为含有黄芪皂苷、黄酮素、多糖类等多种有效成分,能抑制血栓素A合成,促进前列腺素合成,能增加肾血流量,疏通微循环,可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起到肾脏的保护作用[10];淮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丹参、川芎能活血化瘀;葛根、天花粉、生地黄、麦门冬、玄参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药物,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全方标本兼顾,气血并行,扶正祛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能较好的改善糖尿病症状,
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和延缓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笔者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喻荷淋,吴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机制探讨[J].华西医学,2011,26(1):125-128.
[2]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6.
[3] 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40.
[4] 郑筱萸,代德权,曹文庄,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5] 林善锬.糖尿病肾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229-231.
[6] 付海霞.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1):31-33.
[7] 周建辉,陈香美,谢院生,等.糖尿病肾病不同程度蛋白尿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随访[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5):251-255.
[8] 向红丁.糖尿病肾病的预防措施[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3):147-149.
[9] 赵进喜,王世东,张丽芬,等.关于糖尿病肾病分期分型辨证及疗效评定的方案[G].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3:251-253.
[10] 祁中华,林善锬,黄宇峰.黄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