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8

umaumauhauha
首页 > 医学论文 > 自然医学杂志细菌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叶子飞扬

已采纳

本篇文章由:捧着马脸没有灵感写作的深空小编为您呈现。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病毒的名字Virus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毒药和其他有毒的液体,这个最早的名称就表明virus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好的事物。virus的中文翻译是病毒,也暗示着和疾病、毒物相关,听起来就让人敬而远之。病毒家族几个流量明星的大爆,比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埃博拉病毒等等,为病毒的恶名远扬推波助澜,仿佛它是十恶不赦的魔鬼,恨不能灭之而后快。那么,臭名昭著的病毒家族真的都是恶棍吗?今天就给大家介绍病毒家族中特立独行的一位成员噬菌体。意外发现吃细菌的病毒噬菌体是病毒家族的一个分支,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成员。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感染细菌,通过寄生在细菌体内进行复制增殖,最终杀死细菌,一种噬菌体只能感染一种细菌。和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也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外壳和内部的核酸两部分构成。噬菌体在1915年首次被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报道。他发现琼脂培养基上的部分细菌菌落变得透明,这样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时不能形成新的菌落,也就是细菌被杀死了。与此同时,在巴黎巴斯德所工作的加拿大细菌学家费利克斯 德赫雷尔在培养从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的痢疾杆菌时,也在培养皿上发现了一些不长细菌的圆点。他猜测圆点里有某种颗粒杀死了细菌。他把这些圆点称为噬斑,引起噬斑的颗粒称为噬菌体。之后,由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独特特性,其在生物领域的传奇故事就此揭开序幕。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顺着噬菌体可以感染细菌的思路,很容易就想到,很多疾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用噬菌体来杀细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呢?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通常是抗生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让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噬菌体身上。那么如何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呢?我们来看2019年《自然医学》杂志的一个案例报道。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少女,由于患有先天性肺囊性纤维化,肺功能持续下降,不得不进行肺移植。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让本就有的感染炎症雪上加霜。体外培养发现是一种名为分枝杆菌的耐药菌种感染,尽管给予了患者强效治疗分枝杆菌的药物和抗生素,但是效果不好。为此,医生不得不寻找新疗法,他们想到的就是用噬菌体治疗。噬菌体治疗的第一步,是体外分离验证。他们培养从患者伤口分离的分枝杆菌,形成不同的菌落,一个菌落就是一类相同的分枝杆菌。之后选取从分枝杆菌中分离的大量噬菌体,一种一种进行共培养,看其是否可以感染菌落,结果从大约10000种噬菌体中找到三种噬菌体可以感染菌落1。然后,需要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提高它们的感染效率。接下来,测试这三种噬菌体对其他菌落的感染效率,尽管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噬菌体都能感染杀灭所有的菌落,但是如果将三者连用,则可以杀灭大部分分枝杆菌。这种噬菌体连用的疗法,被称为鸡尾酒疗法。体外有效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行体内验证了。首先在患者手术伤口附近局部用药,确认没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后,改为局部加静脉注射。持续治疗6个月之后,患者的皮肤感染持续好转,肝功能和肺功能也持续好转,各项指标表明此次尝试的噬菌体疗法非常成功。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筛选噬菌体的过程和噬菌体被发现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解药配一种毒药,难点就是找到这个唯一的解药。面对越来越狡猾的超级细菌,噬菌体一度被认为是对抗细菌的终极武器。国内也有利用噬菌体对抗超级细菌的报道。2017年上海还成立了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利用噬菌体对抗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期望在以后和耐药细菌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2017年9月,上海噬菌体与耐药研究所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噬菌体的诺贝尔奖之路除了可以用来对抗超级细菌,噬菌体因其对生物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贡献,而两度成为诺贝尔家族的座上宾。第一次是通过 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这项研究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单来说,构成噬菌体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含有硫,而DNA不含硫。相反,磷主要存在于DNA。所以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核酸,然后检测被感染的宿主细菌体内主要是35S还是32P就可以推断出遗传物质究竟是核酸还是蛋白质。这个巧妙又简单的实验因其重要性也出现在了大家的高中生物课本中。噬菌体的第二个诺贝尔奖来自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目标基因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的特定位置,让目标基因对应的多肽或蛋白随着衣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借此得以展示出来。这个绝妙的设计大大减少了传统基因克隆筛选蛋白的工作量,也开辟了抗体药物研发的新思路。在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药物中,最著名的就是声名远播的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王阿达木单抗。在已经上市的数十种抗体药物中,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发的有近10种,还有更多的抗体药物正在研发当中。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项研究成果。一个是阿诺德的酶的定向演化,另一个是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由史密斯和温特共同获得。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噬菌体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推动了包括DNA和RNA聚合酶等各种重要操作酶的发现和验证。在生态领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巨大贡献等等。而最期待的是其在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病毒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工具。而作为病毒家族重要成员的噬菌体,其传奇故事仍在持续上演。欲要知晓更多《病毒也不全是恶魔 这种病毒还是“杀菌战士”》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147 评论

天天考古

渺望浩瀚宇宙,探寻过去与未来,我们从单细胞生物逐渐向类人猿,人类演变。我们不是世界唯一的主宰,从目前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前亿年 公元前6500万年,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恐龙统治世界,而后探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痕迹,曾经我们认为自己在统治世界,或者说我们与其它动物统治自然界,但如今看来,世界的主人并不是“我们”!

世界的主宰是谁?恐龙?人类?未来可能是老鼠吗?其实,我们忽略了它——微生物,微小,但威力却很强大!地球最早的生命起源微生物化石,最早可追溯到亿年前,相比于人类的繁衍 历史 ,微生物在地球的生存时间比我们要久远许多。由此,“细菌主宰人类”的理论也逐渐得到推崇,你的饮食、情绪、疾病等无一不与微生物有关。微生物它们“有思想,有头脑”,它们繁殖能力比任何一个生物都要强,人体的微生态宇宙平衡的关键不是细胞,而是细菌!

细菌华丽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如果说人体是一个宇宙,除了父母给我们的完美躯体外,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微生物群。人体的10%是细胞,90%都是细菌。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大约有1万亿个细胞,而体内的细菌数量却高达10万亿个,也就是说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细菌!它们无处不在,与我们人体共生共存,可以寄生在我们的皮肤、口腔、眼结膜、阴道、尿道中。它们是“寄生虫”吗?并非如此。

人体与微生物是互帮互助的关系:身体是微生物的宿主,它们依赖宿主存活;同样,它们维护宿主的 健康 ,共生共存,互惠互利。长时间以来,人体与微生物达成了合作共识。人体作为微生物生活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微生物作为回报帮助人体分解营养物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向微生物“借基因”是我们不断进化获得新技能的重要步骤。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拥有相同微生物菌群的人。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特的细菌群落,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微生物组之间也有差异。这甚至影响到了遗传基因,换句话来说,人类发展到今天,细菌“功不可没”。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细菌”却被我们视为天敌。从过去的宣导中我们不难看出:使用香皂消除细菌,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消毒液杀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消杀品帮我们对抗有害菌,但同时也与有益菌隔绝开来。 写到这里,我总会想起美国自然医学专家乔希·阿克斯在《吃土》曾经提及过: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500毫克的土壤,其中的微生物数量就超过地球人口总和。但现代的生活方式却让我们远离了土壤,当孩子在花园里玩泥巴,总会被大人斥责“太脏了”;超市里买的萝卜总是干干净净,不带泥土;手上沾了一点泥土,人们就用含杀菌剂的洗手液反复地清洗......人们远离了土壤,拒绝与细菌“亲密接触”后,同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肥胖、过敏、炎症性肠病、抑郁、失眠、自闭症甚至癌症。 所以,这位医学博士,建议我们“吃土”——去和大自然多接触,去改变传统精细的生活方式。

我们为何能与细菌和平共处?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与细菌和平共处。但我们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是无菌的。而第一次菌群定殖是发生在我们从母亲产道分离的那一刻,我们收获了来自母亲的第一份礼物——来自产道的微生物组的菌群。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具有的是类似于皮肤表面微生物组的菌群,多数是潜在的有害菌群——葡萄球菌,与此同时也表明,剖腹产方式出生的婴儿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多种疾病都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逐步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菌群。虽然人体90%都是细菌,但我们与细菌相处的方式是和平发展的。在人类的 历史 上,有几次大的传染病灾难。比如十九世纪末的鼠疫还有近代的霍乱,最后人类不再受疾病困扰,是我们打败了病毒了吗?如果病毒一直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没有灭亡呢?你不必为此忧心,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甚至于冰川下的古老病毒一直存在,我们人类并没有打败这些有害菌,而是“驯化”了它们,与之和平共处。而且除了有害菌的肆虐,人体内的有益菌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共生菌”。那么,这种“共生菌”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从肠道菌群来说,肠道内有益菌占20%,有害菌占10%, 条件致病菌占70%。各种细菌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人体微生态平衡维持着人体 健康 发展。

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

微生物组在过去的200万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与这些微生物寄居者进化出了亲密的共生关系。在人类出现开始,微生物早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数十亿年,随后它们参与到我们的进化过程当中来,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体内的细胞基因表达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微生物的重要性相信也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8年就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伸。现在不可否认的是,肠道菌群参与着多种生理作用,包括营养物质的分解、炎症、维生素生成,以及当微生态菌群稳态失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疾病,比如过敏、哮喘、抑郁症、痴呆症、糖尿病等,甚至是情绪、代谢、免疫、生命力,它也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思考能力。

或许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看待世界,从另一角度去解读。微生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共存,而是对 健康 、生活、精神等更深远层面的影响,也可以说“未来,将是微生物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乔希·阿克斯. 吃土

[2] 戴维·铂尔马特. 菌群大脑

[3] 藤田紘一郎. 菌语

[J] 细菌:人体宇宙中的共生世界:我们=10%人+90%细菌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2015自然医学杂志

    当然重要。肠道也属于人身体的一部分,而且肠道上的疾病对人的身体影响也很大。

    我是小鹿呀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自然医学杂志logo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英国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是一个仅在网上出版的多学科杂志,专门发表

    依钱钱512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自然医学杂志图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Alex@美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自然医学杂志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自闭症主要有四种分型,但是没有严重程度的区分:1、社会交流障碍型自闭症: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

    AstrophelandStella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他们的官方网站。

    天下武功20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