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硕果:十七大的十大新
[摘要]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十大新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七大;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有理论创新传统的。这个创新从建党伊始就在探索。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近90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
党的早期革命家们的创新探索,不必说了。就毛泽东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看,都十分重视理论创新。比如:
毛泽东在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着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着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1964年上半年,他对部分中央领导同志谈到《毛选》时说:那都是以前的着作了,现在也很想写一些东西,但老了,精神不够了。还说:现在还号召学这些东西,我很惭愧。都是些古董了,要把现在新的东西写进去。
邓小平在1989年5月的谈话,是我们很熟悉的。他说得很清楚:“世界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一再强调:要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论创新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述的实践道路和理论体系是相对应的。前者(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后者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来,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至十六大时已形成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先前的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理论创新的传统,根据历史发展到新世纪的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还有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和出现的新的矛盾,又作出不少重要决策,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重要战略思想,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近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科学总结,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论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这些最新发展,可以从诸多视点展开论述。这里,将其归纳为十大新论,逐一作简要说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新解读
多少年来,我们都讲高举旗帜。在当代举什么旗帜?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思想以来,20多年,我们党连续召开的各次代表大会,实际上都是举的这面旗帜,讲的是这同一个主题。当然,十七大不是简单地重复这个主题,而是赋予这面旗帜以新的内涵。这就是******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这面旗帜这么多年,它的内涵是什么?过去没有作规范表述,十七大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为什么十七大赋予这面旗帜以“发展进步”、“团结奋斗”八字内涵呢?就是因为20多年来高举这面旗帜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世纪末,使我国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它集中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20多年来,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对这面旗帜内涵的最好解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界定
十三大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提了出来,但此后对于它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表述很全面、很完整,内容很丰富。其实加以解析,要点有三:一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三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字的奋斗目标。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呢?这就要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和党的历史。仅从党的历史看,上世纪50年代起,毛泽东那一代中央领导人就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又遭受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这一探索历程,如邓小平所说,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一是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二是它紧紧地抓住了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根本任务。从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实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非常明确。三是它还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并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内涵。30年历史的实践证明,没有什么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问题。
为什么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目前这样的界定呢?就在于它具有全面性和适时性的特点。所谓全面性,它包括了基本路线、“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和八字奋斗目标。所谓适时性,尽管基本路线早就明确,但“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是新的,八字奋斗目标的“和谐”也是十六大后提出的。经历了整整2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到十七大才对天天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这样一个明晰的界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的发展,如同实践的发展一样,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多、影响之大,在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十五大,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创新理论概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将十五大后的创新理论概括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要对这么多的创新理论进行表述,就不能不将上述创新理论和重大战略思想加以整合。如何整合?那就是将其整合为一个大的理论体系。尽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各有体系,但用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可以将其包括进去,就如设计个大集装箱一样。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称谓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既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
这个最新概括至少有这么三大优点:第一,它突出了理论体系的本源性。自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以后,我们党不仅将探索的道路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最初对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的概括,用的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谓,十五大明确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说得清楚,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讲科学发展观等创新理论也指出,它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称谓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理论加以整合,突出了理论体系的本源性。第二,它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为什么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会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讲得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最新概括,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第三,它突出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作为其经验总结的理论也会相应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加整合,对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理论如何表述会成为很大的困难。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称谓,就将以后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至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新理论都统统地包括进去。******明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定位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新论断中,以专门一章来展开论述的,则是科学发展观问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以及它与其他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定位,在理论认识上,主要明确了这样五点:
一是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报告一方面说明科学发展观属于党的指导思想系列,另一方面又不将其作为与其他指导思想理论具有同等地位的表述。在新修改的党章总纲中,将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的工作方针。这种新的表述,反映了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务实作风。
二是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报告首先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性,将两者放在同一个层面,都作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来认识;同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定位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层面,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要求,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而强调。这是现阶段对两者关系的科学说明。
三是明确了科学发展观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这是报告阐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四大要求的首要一条,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报告对党的基本路线提到的新高度,既是对基本路线认识的提升,也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是明确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四大要素都很重要,但有一个如何把握各要素的关系的问题。报告既对四大要素的功能有明确定位,又揭示了四大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凸显各要素的协调性,只有充分发挥这种协调性,才能展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五是明确地论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基本要求的作用。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讲了两个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四大基本要求,这属于外延性的,不同于科学内涵的那个基本要求。作为其内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理论分析的功能定位;这里的四大基本要求,则是讲如何贯彻落实的实际工作问题。这样的明确规定,有利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理论,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它除了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外,这里着重指出两点: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进一步明确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一切人的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是我们党的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这里“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作为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最广大人民”这个群体,也指属于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只代表群体不代表个体是说不通的。这里强调“以人为本”,而没有使用“以民为本”一语,就在于“民”突出的是群体,“人”则兼顾和包容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
——二是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实现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重要转变,因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的重大发展。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则指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发展。这两者是对立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人的发展比社会的发展更具根本意义,因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状况。但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是以牺牲人的发展来实现的。这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最明显。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处在初级阶段,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也是以社会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这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落后,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在理论上则是受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影响,强调以社会为本,忽略以人为本。随着社会进入科技飞快发展的时代,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的作用、知识的力量的空前提高,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样,党和国家的发展观实现由以社会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是非常与时俱进的正确决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转变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说明
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党怎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历史经验,进行新的总结,讲了“十个结合”。这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是全新的概括。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结合”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总要求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要将其丰富的内涵科学地揭示出来,则需要长期的理论研究,对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加以科学总结。过去从这样那样的角度或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作过不少总结。但是,将怎样具体结合、在哪些方面结合放在一起展开一一论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还不多见。这是第一次具体说明我们党在上述10个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要文献。我们党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十七大回顾改革开放29年历史进程,对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作最新总结,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深入的总结作了应有的理论准备。这样实实在在的概括具有开创意义。
(六)党的基本路线理论认识的最新提升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个完整的理论概括来之不易啊!
我作了一番考查。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逐渐形成,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对其基本内容第一次作了明确概括,并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则比较靠后了。先是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91年又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随后1997年******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9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归纳20年的主要历史经验时讲了11条,其中第四条讲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才首次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这就是说,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理论提升。头一个10年,有“立国之本”的认识。经过11个年头,提出了“强国之路”。又经过近10年,******对党的基本路线作进一步提升,在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定位明确后,将最重要的“一个中心”也明确了——“兴国之要”。这样,经过20年的求索,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认识走向完整,填补了长期以来对“一个中心”的理论缺位。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概括。
还要指出的是,十七大的这个新概括不仅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认识完整了,而且将其提到了“生命线”的新高度。过去很少用,部队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时说过“是生命线”。十七大除这里用了“生命线”外,在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还讲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对其他问题的论述没有提到这样高度的。这说明了它们的极端重要性。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思想。十七大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性后,提出了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问题,指出: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种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里讲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一句体现民主与科学两重意义的新话,不仅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非常重要。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言,在有力抵制种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我们学界,目前的学术空气尽管很活跃,但是真正做到深入研讨,不同意见针锋相对而又平等争论还不是很容易的。这里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长效机制,很难形成为学者们满意的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氛围,而这又与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思想不够有关。对于学术研究,只要不违背宪法这个底线(对于党员还要遵守党章),抱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负责任的精神,在这个大前提下,各种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进行研讨、对话甚至争论。就学术问题而言,是真理就不怕争论,怕争论,人们就很难不怀疑它的真理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讨论,是推动理论向前发展的有效路径。过去邓小平讲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后来******又讲过“尊重创造”,这次******提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五个“尊重”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思想,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非常重要。
(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的最新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含义和定位。十七大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将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之一,并且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五句话很重要。记得在十六大闭幕后不久,锦涛同志率领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到西柏坡考察,重温毛主席讲的“两个务必”教导时,曾提出了老百姓所讲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时都感到这三句话概括的很好,但内涵太广,是从宏观上讲的。十七大的这五句话很具体实在,就此而言,也可视为是对那三句话的诠释。社会建设是个新的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它的内容会愈益丰富,将成为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载体。
(九)具有深远意义的“生态文明”的最新理念
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念。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且强调不仅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而且要使我们国家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些论述非常重要,决不能将其局限于“生态环境”作字面理解,应看作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标准的再次提升。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对其他许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在与时俱进,标准在不断提高。
邓小平在1987年讲了一段很重要的话: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那时,不少同志听了感到刺耳,对这段话很不理解。后来才慢慢明白过来。这个“不够格”说得很深刻,是多方面的“不够格”,包括生态问题,近30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而且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不付出高昂代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能是生态环境遭受不小破坏的时期,人们都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也很担心这个世界工厂会不会成为世界垃圾场。这些年,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改善生态,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增强。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的要求提出来,而且上升到理论层面,说明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又注入了新的元素。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共荣、丰富和健康人类为宗旨的文明形态。既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那么它就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不仅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论,而且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理论。
(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目标
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奋斗目标。这既有理论层面的,如上述关于社会建设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等;还有实践层面的,这里就实践层面提出的最新目标,主要讲三点:
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翻两番。十六大提出的总量翻两番,折合为人均翻两番,大概为3000美元;十七大提出人均翻两番的新目标,为5000美元。增加2000美元的指标相当不低,因为我国目前在总量上尽管在全世界排在第4位,但讲人均则排在第129位,即全世界加入联合国的共有190多个国家,我国位居世界的三分之二以后。这说明要达到新的人均翻番目标的难度是不小的。
二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所谓基本生活保障,包括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到位,社会就业充分,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等。这一条也是能够量化的硬指标。人人享有的上述基本生活保障,最后还要体现在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这个指标上来。这就涉及人们常说的哑铃型和橄榄型问题。我们国家是否两极分化?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大问题。但贫富差距在扩大,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贫富两头大,中间不大,这种社会现象被称为“哑铃型”。所谓“橄榄型”,就是两头小中间大,像许多人爱吃的橄榄一样。现在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中产阶层占社会的主体,属于“橄榄型”。到2020年,要使有中等收入的人群成为社会的大多数,也就是要走向“橄榄型”。前面讲的人均5000美元,不等于每人实际收入都能达到5000美元。“人均”这个平均数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的情况。在这个平均值下,极少数人的富裕能掩盖大多数人的不富裕乃至穷困。因此,仅有一个“人均”指标还不能反映全面小康的实际状况;加上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的多数这个指标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占社会的多数,意味着至少要超过50%,乃至达到60%~7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目前我国有13亿多人口,到2020年,可能达到14.5亿,那时要讲多数,至少应是8亿左右吧。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说,至少应有8亿左右人口的实际收入,大大超过5000美元,才能实现“人均5000美元”的指标。这个硬杠杠比前一个厉害得多。十七大提出的这两个属于硬指标的新要求,无疑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三是首次向世界庄严宣告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在五个方面成为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景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1)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2)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3)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4)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5)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亲和力”呢?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发展起来了,有人感到害怕恐慌,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他们看到: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么快速地发展起来,会不会变成又一个超级大国?不管出自什么目的和怀着什么心理,一些媒体制造蛊惑性舆论,使不少人有疑虑,就需要澄清。十七大的宣示,就是向世界表明,我们国家将来发展起来了,绝不做超级大国,也绝不会威胁其他国家,还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很全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宣言,同时也是对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有穷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仍在继续。十七大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华章。
注释:
[1]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109.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91-29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11,11,11,3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