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08-21 13:47

  [摘要]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强大武器。它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选拔干部的总方针、具体标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等;它具有突出的时代贡献,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以及怎样建设这样一个干部队伍的问题,为新时期执政党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内涵;时代贡献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工作,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干部选拔的总方针
  选拔干部,首先要确立好总的原则和方针,作为选用评价干部的依据。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创造性地提出新时期选拔干部的总方针,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对毛泽东倡导的“德才兼备”的干部素质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说:“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0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此后,干部“四化”方针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有关干部工作文件中。党的十二大又把这一方针正式写入党章。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把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若干原则加以综合、提炼、归纳为“四化”方针,这在马克思主义干部建设理论中尚是首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贡献在于把四个方面辩证地看作是一整体:“革命化”是前提,是德的表现;“知识化”、“专业化”是根本,是内容的体现,是才的体现;“年轻化”是基础,是保证。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以及怎样建设干部队伍的问题,揭示了干部队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阐明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标准问题,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二)关于选用干部的具体标准
  这是干部选用必须坚持“四化”方针的具体化和补充。在这方面邓小平总的认识是,要选人民公认、执行基本路线而又有政绩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在选人的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领导班子,这是选拔干部的现实标准,是干部“四化”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否有政绩,是判断一个干部德才标准的重要指标。有了政绩才能说明一个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了基本路线,有能力和水平领导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没有政绩,在其职不谋其政,平平庸庸浑浑噩噩的,决不能重用。把人民公认、执行基本路线、有政绩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用人标准,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是对党的用人标准和干部路线的新发展,为新时期选拔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制定了一条新的正确路线。
  (三)关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在我党历史上,邓小平是第一个提出并较系统地论述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主张建立离退休制度的领导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传统》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建立干部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1980年12月,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一文中,不仅再次强调实行干部退休制度,而且指出要实行离退休制度。他指出:“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退休、离休的干部,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都要逐个做出妥善安排。”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改进措施等。在讲话中邓小平指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尖锐地指出我国干部制度的弊端,并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是无限期的。在邓小平的积极建议和推动下,1982年2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国务院也制定了《关于建立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这些规定为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由邓小平担任中顾委主任,这是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过渡办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不再设立顾问委员会,这种过渡方式,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创造了条件。这样,从法规到实践,因袭几千年,并且困扰共产党几十年的干部终身制最终彻底废除。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上,邓小平实际上是第一个从理论、制度到实践上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人。他所提出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和实践,是干部制度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到我们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是保障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正常进行和健全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为第二代领导集体向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为保持国家的稳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邓小平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的原因更重要。他分析了我国干部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醒全党要注意学习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干部制度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加大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他指出:“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为此,邓小平强调指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明确的规定。”这不仅指出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内容,为中国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从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探索。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对干部要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思想,对集中统一管理“国家干部”的制度实行了改革,将“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变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人员的状况,按不同的人员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组建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实现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政府机构改革与实行公务员制度,要求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兴办行政学院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等。后来又先后制定了《国务院工作人员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人事部在1994年6月制定《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等,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晋升、退休以及辞职、退职的规定,都逐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做法得以打破,干部“能进不能出”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
  综上所述,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不仅在一般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方针,具体论述了干部选用的标准、干部制度的改革方向等。这些论述有许多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是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学说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贡献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具有突出的时代贡献,为新时期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这是任何科学理论产生、发展、走向成熟并发挥巨大作用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也符合这条规律。它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之中产生的,反过来又指导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为我党建立新型的干部人事制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在1980年8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要改变事实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清除在党内残存的家长制作风,同时,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领导班子,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之关键所在。在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阐述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为我国干部人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根据。改革开放近30年,为了培养选拔年轻优秀人才,建立新型的干部人事制度,我国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重大进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前后,党中央制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党的十三大前后,进行了以纵向分权、横向分类为内容的改革,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的用人机制,党的干部人事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着重进行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规。在扩大民主、完善干部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培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的任务,强调要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几十个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与之配套,公务员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2000年6月,中共中央颁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这是今后十年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使我国干部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全面规范、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这一基本思路,将改革的重点集中到“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上。将改革的方向明确为“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这样,就使得改革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目标更加清晰。
  (二)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初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执政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干部队伍以及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干部队伍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为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既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又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在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邓小平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以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邓小平在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执政党干部队伍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特点、原则、方法等,构筑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邓小平在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干部队伍建设理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中,创立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把“增强干部的知识”、“增强干部的党性”、“提高干部的能力”作为干部制度的着眼点,逐步形成一整套干部教育、培养、考核、选拔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提高干部队伍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决定、指示和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干部制度;在选拔干部的标准上,毛泽东根据当时革命的需要,确立了“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为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干部路线上,毛泽东在批判“任人唯亲”路线的基础上确立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政策,初步建立了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干部建设思想。他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选拔干部标准上,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德才兼备”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这成为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方针,这是邓小平在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上的最突出贡献。在干部选拔标准上,继承了任人唯贤的干部标准,提出必须联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表现来衡量干部的德才,要把人民公认的坚持改革开吸收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吸收进新的领导机构。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注重干部制度建设。邓小平在总结我党干部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时宜的干部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实现干部新老合作与交替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同时,进行了以纵向分权、横向分类为内容的改革,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采取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下放干部管理权限,调整干部管理范围,实行“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使干部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家干部”实行合理分解,建立以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的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上一篇: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