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当代发展及其实践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基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概念、获得最广泛的同盟者策略,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发展与创新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人,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解放,而且始终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他们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起,就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实现内部团结和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无产阶级必须同广大农民结成牢固联盟的主要原因以及无产阶级要“联合”、“支持”其他政党和阶级但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封建贵族,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必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个政党、派别、团体加强团结、统一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本阶级力量的统一。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团结与统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团结与统一经常为他们的竞争所破坏,而无产阶级共同解放的利益,又使这种遭到破坏的团结与统一不断地恢复和加强起来。为了坚持和加强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着名口号。工农两大阶级同受资本家的剥削,消灭剥削和压迫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这种本质上的一致,使农民自然倾向于无产阶级,“把负有****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只有实现了这一联盟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君主制、封建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但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对同盟者不放弃“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早在1922年4月,列宁在《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一文中,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并精辟地论述了工人运动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同年12月,他领导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提出:共产国际要求一切共产主义的政党都要严格遵循统一战线的策略,因为现时只有这个策略才能够向共产主义者提出争取劳动人民大多数的正确途径。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强调,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这些原则“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同样适用的”。列宁论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为“在一切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只是同农民结成联盟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只有实行这种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联合,才能战胜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成功。因此,列宁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着名口号。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思想。他指出,发展生产力的这一任务要求迅速地、广泛地和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专家,尽管他们多半不可避免地浸透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没有他们,我们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
二、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形成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与其他革命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以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的政治联盟。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革命任务不同,统一战线的构成和具体形式也不相同,它大致经历了四种形式,即大革命时期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它是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有力地推动了国共两党和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放弃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致使******右派分裂革命统一战线的阴谋得以实现。
大革命失败后的统一战线是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压迫、反******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批驳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直到1937年9月下旬,形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为基本目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是一个包括除汉奸以外的一切抗日阶级、阶层和力量的广泛的政治联盟。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了巨大成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问题上日趋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以反蒋爱国为中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等在内的极其广泛的统一战线。其主要目的是****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派,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正是依靠空前巩固和广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打败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也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12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阶段,党对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工作上也是卓有成效的;第二个时期是从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曲折发展阶段;第三个时期是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破坏时期;第四个时期是从1976年10月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初步恢复时期;第五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不断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时期。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将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改造上来,运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充分动员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地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强调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1957年下半年后,由于党工作的指导思想犯了“左”倾错误,轻易改变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从而造成一系列严重失误,在理论上把民主党派看成是资产阶级政党,在实践中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不适当地开展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在宗教界错误地批判一些上层爱国人士,在知识分子中搞“拔白旗”、“破权威”,把他们看成剥削阶级的一部分。特别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发生了更大的曲折和失误。1964年,把党的正确统战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当作“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批判,进一步发展了“左”倾错误。持续十年多的“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统战工作,肆意践踏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统一战线工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得以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初步恢复。197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爱国民主党派问题的请示报告》,确定了今后的方针、任务和组织发展工作。1977年11月起,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召开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的政协领导机构。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决议,一致选举邓小平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在邓小平领导下,五届政协为党在统一战线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化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创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局面。党采取果断措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做好改正错划右派分子工作;明确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落实对原工商业者和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的政策;落实侨务政策和台胞、台属政策;给地主、富农分子摘掉帽子,改定成份等。这些政策的调整和落实,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国各民主党派现在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时期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以党的决议形式肯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分清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轮流执政制的原则区别。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次会议首次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载入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1993年3月,根据中央的建议,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了宪法,为坚持、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提供了宪法保障。党的十五大以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加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各界兴起了学习邓小平新时期理论的高潮。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更加加深了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特殊重要性的认识。针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统战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切实加强了党外人士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围绕党、国家的大局和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实效的活动。党的十七大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指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实践证明:统一战线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下一篇:论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