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发布时间:2015-08-21 13:49

  [摘 要] 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党的领导集体;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实践诠释

  Abstract: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CPC insists on the organic unification between historical criterion and value measure,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formity development,realizing the practice annotation to Marx’s thoughts of modernization in methodology. At the same time,it persists in putting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so as to realize the practice annotation to Marx‘s thoughts of modernization in concrete contents. In this way,the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with characteristics keeps a lofty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CPC;Marx’s thoughts of modernization;practice annot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党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此,理性地分析党的领导集体深刻诠释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过程,这无论是对于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研究,还是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衡量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革命性跃迁和整体性发展,就存在着两个极为重要的衡量尺度:其一是强化工具和手段意义、注重实用理性的历史尺度;其二是突出理想和信念意义、崇尚超越性理性的价值尺度。前者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和对达成目的可资运用手段的估价,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一个限定的目标并设法预测其可能的后果,它重视的是功利的价值,关注的是当下的生存、发展和享受,崇尚效益、崇拜乃至迷信科技的力量,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而后者则重视人的价值,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崇尚终极关怀,追求精神或道德的富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与人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过程。一方面,社会现代化受客观规律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1]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认为,社会现代化又“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9人们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我”的方式进行活动,改变着自身的自然和外部自然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阐释其现代化思想的时候,充分注意到了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集体在宏伟的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中关于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从而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强调,我们的“中心只有一个,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2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72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373。******也强调,“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不能去掉。”68再次,坚持把“科教兴国战略”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并举的方针。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同志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337最后,坚持把“效益最大化”同“代价最小化”相结合,一方面,党的领导集体强调和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代价最小化”,“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279毋庸讳言,党的领导集体在方法论上坚持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整合发展观,这是因为“整合发展观是既有历史合理性又有价值合理性的发展观。”在具体应用这一方法论原则上则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二、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党的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与时俱进,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1.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把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运行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巩固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把这种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完善作为社会现代化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障。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压倒一切”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正常运行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84******指出,“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国泰和民安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泰就没有民安;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210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213在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保证社会现代化持续、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党的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211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15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保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最后,在国内则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等,力求维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2.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抄照搬外国模式,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有不同道路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革命性跃迁和整体性发展过程中,西欧有西欧的模式和道路,东方有着不同于西欧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又称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党的领导集体充分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经济文化尚十分落后的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可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94“走自己的路”反映的是一种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实践理念,是一种确保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照抄外国模式的崇高信念。它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其前提和支撑,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29当然,独立自主不是自我封闭,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相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向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外国开放,并主动加入世贸组织,这也是在“走自己的路。”
  3.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进程实质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现代大工业在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上的积极作用,高度评价了作为现代历史主体的资产阶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的巨大贡献,即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56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力的高速增长看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实质之所在,即“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实质之所在”。在马克思看来,这是现代社会不同于过去一切世代最为本质的地方。党的领导集体以此为指导,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三大确立起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和******都多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3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3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认定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进程实质的学说,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首先,把经济建设当作大局来看待,邓小平指出,“这个大局就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局。”98“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99其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定格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再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协调发展相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两手抓”方针上;另一方面,协调发展意味着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上。最后,注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好人们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4.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厉行改革,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和社会效益的需求是社会现代化得以产生并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173党的领导集体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在“文革”后期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被束缚,现代化的动力未能置身于直接物质利益刺激之中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贯做法,厉行改革,锐意创新,与时俱进。故而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36改革就其实质和目标来说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现代化的动力重新回到同物质利益刺激紧密相联的利润追求之中。当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样,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改革成了社会现代化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5.党的领导集体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坚持对外开放,主动地与世界接轨,加入世贸组织,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走向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最终趋势。即“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255也就是说,随着世界交往的日益深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10]51党的领导集体以此为指导,应对知识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挑战,坚持推进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188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党中央又决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主动与世界接轨,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深入、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是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关于现代化发展趋势学说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党的领导集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在现代化的运行条件、发展道路、实质、动力、趋势等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自诞生以来,经过了几次大的丰富和发展。其一是列宁和斯大林对它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在一个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中摆脱帝国主义道路,在一国独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典范。其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农业又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成功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开辟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大国,有着与其他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一样的遭遇和境况。现代化的启动几乎都是在西方殖民掠夺与野蛮征服下被迫开始的,而现代化启动时往往又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对西方存在依赖的困境之中,现代化的进程往往都经历以强调经济为中心——有增长而无发展——政府的过度干预以至——体制僵化、经济停滞不前。与其他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走自己的路,做到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同时又不闭关自守,主动与世界接轨,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有关系上,充分注意到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走低投入、低能耗和高产出之路。
  2.开辟了以大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即为明证。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其他农业大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独特的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有机统一起来了,使公有化的优越性与农民自主经营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同时得到发挥,这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其次,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即以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最后,形成了一条新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即小城镇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所言,“农民不往城市里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238
  3.开辟了一条人口众多而又民族结构又极为复杂的国家的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结构和宗教信仰极为复杂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实现社会现代化,对人口骤增、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不断出现升级的全球性现代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首先,在人口问题上,我国针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的状况,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人口政策;其次,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民族宗教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宗教问题上,提倡爱国爱教,宗教信仰自由。这些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家的包容性不断扩大,这为其他人口多,民族结构复杂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4.开辟了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在纯粹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高度行政合一的集权型现代化类型。这一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在一个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且经济上又极为落后的资源大国中,在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逐渐形成的。其实质上是一种“战时体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模式在政治上显现了其封闭性,即把社会主义制度纯粹当成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完全对抗的意识形态,把它当成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激励与理想诉求;这一模式在经济上显现出其单纯性、僵化性,单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并把它当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同时,这一模式还暴露出其竞争的失误性,主要强调军备竞赛。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这些局限,最终才酿成了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的剧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的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区分社会制度同现代化的区别,认为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竞争的重心由与西方国家搞军备竞赛转移到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上。
  5.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无借鉴意义
  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早发型国家的现代化紧紧相连,息息相关。首先,早发现代化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甚至离不开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国是其现代化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外部分工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中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的积极态度,为早发现代化国家向高级阶段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张力场。其次,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对早发现代化国家极为有用。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经验表明,现代化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应当是一种“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再次,早发现代化国家也离不开中国先进的科技经验,中国也有领先世界水平的科技势力,这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徐艳玲.论整合发展观提出的方法论、背景及其意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1-4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王 继,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3,(3):87-9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上一篇:着眼全局

下一篇:马克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