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先进文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5-08-26 14:03

  论文关键词:文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正处于传统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之间的裂谷中,正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在这个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文化转型期,我们讨论先进文化问题,不应构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应适当的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笔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出发,解读“三个代表”关于先进文化的论述,以期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
200()年2月巧日,******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此思想一经提出,便在理论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思想进行了深人分析,归纳总结这些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认为此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即学者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文化、人民群众的有关论述来寻根追源的,此种研究已相当完备,笔者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出发,解读“三个代表”的代表先进文化,以期为“三个代表”思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一、“文化”的界定
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文化”一词由来已久,中文的“文化”一词源于《象辞》:“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使人的思想与行为合乎文明文化,就是按照人文自身的规律教化天下,使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一词概念较为宽泛,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可做不同界定,“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所研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一切“人化”的事物;狭义文化则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是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文化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能推动、促进或阻碍社会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一词的研究是从“文明”、“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是“上层建筑”概念的范畴进行的。
2.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界定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和人物众多,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例展开分析。(1)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同样认为文化是与物质生产相关联的,但他们更强调文化意识的作用,认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并非处于从属地位,文化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如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客观的,即经济和政治上的革命条件已经具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程度就成为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同时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总体进程中意识革命处于核心的地位。(2)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定位。法兰克福学派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更加丰富、统治更加稳定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将经济基础作为背景,将文化提取出来,当成“不再纯粹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是能够支撑现状的东西”。将文化分为两种意义上的文化,一种是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另一种是纯粹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总体生活中的惯例、仪式、制度、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后者指的是艺术、哲学、宗教“这些据说是‘异化的’人的‘人性化追求”。
从文化界定上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当年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将视角更多地集中于政治经济领域,对文化论述不多,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坚守着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而且及时转变理论视角,注重文化研究,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说有借鉴意义,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使我们在前进中遇到各种复杂矛盾和困难,因此在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文化问题应该得到重视,笔者认为,现阶段我们须借助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发展问题。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文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再到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和乌托邦精神、赖希的精神分析理论等,无一不包含着文化批判的思想,可见,文化批判贯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终。
1.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30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开放了对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控制,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渐形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我国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发展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不仅要掌握国家的政治领导权,而且还要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对市民意识形态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文化领导权的建立应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在建立文化领导权和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时,内容须是真实可靠的,以务实的态度为民众创造实惠,让他们从切身感受中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达到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总体革命观”思想,即葛兰西所强调的社会一切方面的变革,不仅包括经济和政治,也包括文化、意识、心理、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

2.技术理性不仅使人丧失了其批判向度,而且还导致了文化中的否定因素被消除、文化发生了异化,沦为特殊的商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运动过程,它实际上是社会全方位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它不仅从根本上转换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引起整个社会运行体制的理性化和民主化进程,尤其是促进社会的最深层的变化,即传统文化模式的失范,引起新旧文化模式和中外文化精神的冲突。n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以及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境遇问题,是我们当前应着力关注的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
3.四位一体的建设理念。我们追求的社会建设的理念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无形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如果精神的建设与物质的建设不能相互匹配,就会引起社会的病态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片面追求利润等社会疾病仍不少见,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的并存,社会成员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努力构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主流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种非主流文化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的方面发展,是当前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先进文化”的意义
1“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党在总结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现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时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曲折,这引起我党的警觉和反思,“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这是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但我国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致力于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构,这是我们不被世界历史进程所抛弃和淘汰的必由之路,但是,任何一种制度、文明都有两面性,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在带来无限财富和成果的同时,也将一个物化和异化的世界摆在人的面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明确,中国是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须从实施现代化那一天起就自觉地限制副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在最短时间内真正踏人世界强国之列。
2.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出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认清,现代化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秉承现代精神,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条件下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取得物质层面富足、成果卓越的同时,精神准备似显不足,在精神生活的某些层面甚至极度匿乏,信仰上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上的无序化,心灵空间的空洞或明或暗地吞噬着现代化在物质层面的成果,同时也在精神层面扩散麻木不仁,人的存在被埋葬在同物的日常交往之中。“异化结构和物化机制已渗透到人的所有活动领域,不但传统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依旧是人的统治力量,而且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失众文化等文化力量都成为压抑人、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力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在物质生活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充足是以新的精神匾乏为代价,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对虚假的伪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支配性为代价,导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萎缩乃至消失,文化工业的商业化运作不仅导致文化的庸俗化,而且还通过庸俗化的文化调适着大众的口味,以至于人们在展露内心生活和倾诉感情时都无不带有文化工业统一模型的风格;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领域,资本的本性导致残酷的竞争。在技术理性占主导的社会竞争中,导致了自然环境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出现紧张的对抗,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重新建立新的经济模式,限制消费,降低生产,扭转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趋势,缓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剑拔弩张。所有这些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发展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都具有警示作用。
从文化角度对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答案,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从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角度上说,我们应当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与对其各个具体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我国在致力于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应该加强被称之为广义文化的建设,加强对不同理论的借鉴。

上一篇: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

下一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