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有自己独立的理念、途径与策略,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湘西农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当根植于当地的经济文化之中,将本乡本土的历史和现实立体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突出“农村特色”。本文分析了湘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探究了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对加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湘西 农村学校 校本课程资源 对策探讨
校本课程是由某类学校或某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来,校本课程建设在湘西城市学校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湘西州雅思实验学校主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服饰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但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学校却依然落后。湘西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和环境资源优势,深刻挖掘开发校本资源,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湘西农村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教研的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校本”为原则的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有其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观念和现实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对于湘西及其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学校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这些地区开设校本课程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因此,校本资源的开发理所当然成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湘西地区农村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已经呈现良好态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校本教研的质量都有显着提高,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虚设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名不副实有的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意义认识不明,但又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只好虚设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学校拿不出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教研活动的实施计划,开展活动没有目的性,收不到实际效果。校本教研活动,还是老式的听课、评课;听课没有目的,评课流于形式。
2.校本教研活动做“秀”多,务实少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为赢得上级主管领导的“欢心”,有意做表面文章,上一节研讨课,“推、敲、打、凿”重复演练多次,要回答哪些问题,哪一个学生答哪一个问题,怎么答,早己练得滚瓜烂熟,课后评课,已经没有值得研讨的问题。只有优点,没有缺陷,失去了研讨意义。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有的学校在探索校本教研建设过程中,气氛很浓,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干部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考核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
4.缺乏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的保障机制学校自主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并不是说不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支持。但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督导与支持肯定不同于传统的做法,这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机制与体制上的创新。
二、湘西校本课程教研发展缓慢成因探究
1.体制性障碍
教师教研意识日渐增强与学校领导助推乏力的矛盾并存。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有较强的意识,他们能认识到面对步步深化的课程改革,仅凭旧有的经验是很难适应的。但学校领导层面助推校本教研的力度却显得不够。“领导不重视”、“有计划无落实”、“不能提供足够经费支持”等是调查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工作者普遍反映存在的几个问题。
2.湘西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由于社会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民族地区教师长期以来服务于“应试教育”,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技能。第二,民族地区人口整体素质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文盲和半文盲有2.2亿,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就很少参与到教育中来,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使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第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乏课程专家的引领。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路远,经费短缺,很少有专家会深入民族地区学校实地指导。
3.湘西民族地区财力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一直是困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据统计,2007年全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仅有614.47元、403.76元。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困难重重。图书音像资料、实验仪器、多媒体、校园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购置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都需要耗费人力、财力、物力。湘西地区农村的经济目前普遍比较落后,农村学校这方面的资源显得不足。22%的学校不具备上网条件,无法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资料,75%的学校订阅的图书、报刊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改变体制性障碍的缺陷,校长作为校本开发的主导者要切实履行“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和深入推进,校长肩负着主要责任。在义务教育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后,教师工资统发,津贴也纳入财政“笼子”跟公务员同步发放,办学公用经费有了保证,校长也应该实现职能的“回归”。
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直接领导,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明确办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二是统筹学校各项资源,协调校外的有关资源,促进教研管理与教研实施。
三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营造优质的校本教研氛围。要重视制度建设,建立教研活动制度、教研激励机制;要做到研究问题出自课堂、来自教师,研究成果返回课堂。这样,教师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就会自觉地将教研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作为校本开发的实施者,应勇于承担课程资源开发的责任农村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本乡本土。面对故乡的一方热土,都有一份发自肺腑的真情。而教师这个群体所受的专业教育,又使他们能以高于生活的眼光来把握本土文化。充分调动老师的热情,提高其校本研究的主动性。是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基础。农村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有着本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这些资源是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和前提。乡村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不仅能突出学校特色,协调学校与当地的联系,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锻炼学生对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农村学校更应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和民族文化传承中同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办学的硬件相对薄弱,这就要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把校本教研的重心放在课堂上。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要追求大而空的纯文本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自己生存环境中的文化形态特征、发展情况和文化成就等。
湘西地区属于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土司文化、丧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插入有意义的活动,譬如,在课前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开展小活动,讲述有关家乡的风俗习惯,或介绍家乡一处名胜古迹,或表演一段地方曲艺;每逢传统佳节,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活动项目的竞赛等。既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又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还能在活动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
4.要积极争取教育行政、教研部门的支持农村学校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或创造条件,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研部门的支持。不光是在财政上加大投资力度,在师资力量培养上也要提供帮助。不少教师反映开展校本教研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他们在教学中碰到问题,很多时候是靠“自我经验积累”,甚至有的是“顺其自然”。“经验”是否可靠还有待检验,而“顺其自然”往往无助于问题解决,二者都不是积极的办法。为此,学校要主动与教研部门取得联系,在教学、教研、督导评估的共同作用下推动课程开发的发展,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条件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
钟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初探[J].科学咨询,2008,(3).
下一篇:关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