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文明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马克思认为,人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以群体同自然相联系。当然,个人也同自然界发生联系,但由于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
与人类相对应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
(一)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 ,协调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与 自然的关系息息相关。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的毁灭带来的后果是人种的彻底消亡。然而,在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物大量灭绝等等。人类已经陷人危险境界,如不断然采取措施,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这种爱护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人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人们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从马克斯恩格斯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得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报复人类,如果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人类的毁灭,常常是由人类的无知、自私、贪婪造成的。
(三)人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类的行为要以客观条件为出发点,与自然规律相一致。
二、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图景,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环境与发展要相互协调。如果人类需要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发展,从而破坏环境,也摧毁人类自身。恩格斯在论述人类干预自然时指出,“这种事情发生的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会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我们一定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诲,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发展文明的同时,更应善待自然,多一些厚道,少一些糟蹋。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应当成为人们的清醒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适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可盲目和无止境。
(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对生产的长远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影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调节,“这还需要对我们所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这种变革要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量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三)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以前,由于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在生态建设上犯了不少错误,致使生态环境恶化。1998年 9月 28日,******同志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他指出:“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 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是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问题是我们要善于做这项工作,自觉地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以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搞得更好,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呼唤。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对于我国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20世纪 9O年代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日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一指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将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党和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更新,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观。这种文明观把人类征服自然界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把人类发展模式上升到优化延续的高度加以思考,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对 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倡导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要求。
可见,生态文明作人类理性化的选择,必然全面推进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从而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生态文明不断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到思想道德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新认识为理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以促进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生态文明观 ,完成 了其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一理论成果必将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6.120、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7、5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