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解构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德里达《马克

发布时间:2015-09-10 09:39

  论文关键词:幽灵  批判性  现实性  实践性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幽灵》是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一部重要着述。在这里,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度考量。其思想主旨是: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更没有过时,它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精神,要接受并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批判精神,认识它鲜活的现实意义,实现其当代化。
  作为解构主义思想大师的德里达享誉世界,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当代有广泛影响。他认为自己的解构主义可以解构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但直到去世前他都承认,他惟独解构不了被反缚于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德里达,在不少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去,一些原先号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也纷纷远离马克思主义时,却走进了马克思主义并为其辩护。当然,德里达是站在解构主义立场上为马克思主义辩护的,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被一种解构性的阅读重新书写。这一切就体现在其着名文本《马克思的幽灵》中。本文拟对其思想主旨进行深入考量和辨析。 
  一、 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逝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确已是一个摆在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面前的问题了。”诚如他所言,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同情者还是其反对者都在考虑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德里达指出,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而且决不会死亡(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称为“幽灵”;马克思主义有各种各样的精神,而“马克思的幽灵”是其总称)。德里达宣称,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他又再三申言,我们对马克思的遗产要继承,而且必须有所选择地继承。他认为,今天的形势与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时的形势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因此毋庸置疑,马克思的学说中许多东西已过时了。
  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活着的时候就警告后人不要把自己的学说当作教条,而应不断地加以变革。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警告后人要对自己的学说不断地加以变革,关键是他们认识到,在他们的设计程序之外还会出现他们无法预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政治格局,因此他们的思想必然会出现断裂而须加以重构。德里达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新知识 、新技术、新政治格局如今终于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就是一例。因此,我们要继承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种方法或那一种方法,而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完整的方法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点是德里达论证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依据和主要出发点,也是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最给人以启发之处。在《马克思的幽灵》第一章后半部分,德里达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幽灵对当代人的影响,也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现实性问题这一论证的重心之所在是,它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今天它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共产主义的旗帜也没有倒下,它仍然是当代人值得追求的目标。他说 :“值此在一种新的世界紊乱试图安置它的新资本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位置之际,任何断然的否认都无法摆脱马克思的所有各种幽灵们的纠缠。”这就是说,在德里达看来,力图摆脱紊乱的当今新资本主义和新 自由主义,不管它们如何否定马克思主义,它总摆脱不了马克思主义对它的影响。德里达认为,当今以美国的霸权统治为特征的“新世界秩序”也未能超越马克思当年所诊断的范围。 
  德里达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幽灵是不会消逝的,从而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死去。他说:“由于这样一种密谋(指围剿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幽灵)今天在一片震耳欲聋的普遍赞成声中坚持认为它所说的确已经死去的东西实际上将永远死去,因此就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怀疑。它想在让我们入睡的地方将我们唤醒。……幽灵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幽灵的生产方式!” 嘲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围剿者越是高叫马克思主义已经死去就越是引起人们的怀疑。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主义既然已成为一种幽灵,它总是处于来临的状态,总具有自身在场的丰富性,从而就不是随便所能驱赶、所能否定得了的。德里达指出,正是马克思本人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幽灵的多样性,认为幽灵们也是说不同的语言,穿不同的民族服装,这种多样性决定了其显形的方式必然也是多样性的。他强调,把共产党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幽灵的消逝直接等同起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幽灵的曲解基础上的一种错误认识。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幽灵就是将来,它总归会到来,它仅仅只现身为能够到来或回来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死去,它是具有现实性的幽灵。


  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德里达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人类文化的遗产,并把马克思主义遗产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认为其现实意义就是它可以成为当代人分析、批判当代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德里达指出,有些人即使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内容不感兴趣,但面对马克思义的批判精神人们不能不接受,因为现代人离不开这种批判精神的鼓励。德里达的这段话含义更明确:“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在今天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德里达强调,在马克思主义这笔人类文化遗产面前,任何人都是无法回避的,任何人都无法绕过它而独立活动。在他看来,解构主义的解构活动就无法摆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影响。如果不在某种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在某种马克思主义精神中,这种解构活动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像的。换句话说,这样一种解构活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空间中才是可能的。德里达认为,人们不但要忠实于马克思义的批判精神,而且还要善于把马克思义的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精神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精神在原则上显然是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的重估和自我再阐释的,这种精神才构成人类真正的文化遗产。因此,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的批判精神必然为人们所接受、所继承,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人们很容易认清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剥削和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罪恶本质。比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的一个惯用伎俩是一方面大肆鼓吹维护各国人民的****,另一方面又借助自己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打着维护****的幌子,对各国人民在政治 、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疯狂地统治和压迫。德里达认为,惟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才能使人们充分认清楚这一伎俩的实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虽然表面上美好,但其实质皆是黑暗、威胁、罪恶和丑陋。而唯一能使人们看清楚当代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改变它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一批判精神的现实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具体化就是马克思的这种批判精神,接受并继承其批判精神是任何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德里达又指出,对马克思义遗产的继承并不是均等地落在每个人身上,对一些人来,这种责任尤其重大,比如知识界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就应负更大责任。他还认为,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真正继承马克思主义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并非一定是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也许会是那些所谓的“非马克思义者”。所以说,只有那些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人们而非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真马克思主义者。 
  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精神 
  德里达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不会死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活生生的现实性,但他同时也深深懂得,马克思主义决不会现成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而显现出其当代功能。这里还有一个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功能就无从谈起。德里达论说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着作中确实讲过他们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从而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因此,人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发展的理论”,使其始终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始终具有时代气息而保持青春活力。时代的变化需要人们从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德里达强调,不断地突破和发展马克思原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本人的要求,是马克思本人希望后人必须如此去做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没有任何理由违背马克思的嘱咐。马克思主义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一百多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毋庸置疑地证明了:什么时候我们记住了马克思的这一嘱咐,马克思主义就有生命力,就能“征服”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就能在现实中显示出巨大的功能;反之,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千古不变的教条而不加思索地“囫囵吞下”时,马克思主义就会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们平时总讲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主要指的是坚持和发展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和能够解释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 


  德里达还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付之实践。他告诉人们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或抽象的状态,而是要变为行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德里达甚至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看作比其批判性更为重要的东西,一如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的: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遗产最好的继承,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会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人们才会乐意接受马克思的返回或返回到马克思。 
  参考文献: 
  【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坝实价值

下一篇:浅析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入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