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从人的需要出发考量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5-09-10 09:39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需要  人的解放  唯物史观  人的本质力量
  [论文摘要]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与历史上其他思想家否定或片面强调人的需要的某一方面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发展性。人的解放是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在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世界结成了各种关系,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随着满足需要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类必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一、人类自由解放思想探源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谋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由自发到自觉,表达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状态的不懈超越。什么是人的自由解放?解放与自由基本同义,可以看作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解放意味着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争取解放的斗争就是追求自由的活动。那么,为什么相对于动物而言,人常常会有束缚感?是因为人有需要,而自然和社会不能自动满足人的需要,或者说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依靠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会常常意识到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束缚感。“自由”作为哲学范畴,就是合理地把握自身及外在现实。人类解放主要指人从自然、社会和自身三个纬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主地掌握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发挥人自身的、确立人之为人的各种本质力量,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首先,解放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指人类从自然力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不受盲目自然力的控制和束缚,能够认识和运用规律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在自然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其次,解放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指人类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和统治关系,摆脱人身依附、超经济剥削和其他奴役,成为社会的主人。最后,解放体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是指人完全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全面地发展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 
  人有需要而需要不能自动被满足的矛盾是人类自由解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矛盾成为古今中外思想家们探求人类命运的逻辑起点。从柏拉图的禁欲主义到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人们试图通过抑制自己的需要来摆脱束缚。历史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但不能使人得到自由解放,反倒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手段。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七情六欲即自然欲望是人的本性,情欲支配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和行动,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无法约束和取消它,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18世纪启蒙运动高扬人的理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为自然界立法”,征服和改造自然,自然界不断人化,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他们宣扬“天赋****”,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国家和社会日益理性化,不断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主张人“为自己立法”,通过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人终将成为自由自觉的真正的人。应该说,这些思想在人类摆脱自然、宗教、封建的束缚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历史很快证明,人的理性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法则,使得生存需要受到威胁;满足需要的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劳动异化”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抑制。面对人的这种病态和畸形的生存现实,“理性王国”的一切承诺都暴露出了其虚假和苍白。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原因所在: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所提出的人的需要及解决需要的理论并不能引导人类谋求真正的解放。 
  历史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上帝死后,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需要,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解?马克思接过了资本主义未能完成的人类解放的课题,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与世界关系的起点
  与近代启蒙思想家一样,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需要。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看到:人的需要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外部存在的欲求。人只能通过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成为“为我的存在”,这是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称之为“实践”。实践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把自己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和矛盾都根源于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他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因此,马克思不仅以需要为出发点,阐明了人类特殊的存在方式,而且把需要做为人与世界关系的起点,始终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中把握人的自由,并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三、人的需要的客观性、现实性决定人的解放必须具备客观的物质条件
  人的需要产生于主体同周围环境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需要从而导致对人的忽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中,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需要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唯物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对整个人类来说,如果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就无 法成为自然的主人,就只能绝对地依赖于自然界,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马克思认为,必然王国是自由王国的基础,物质生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人类物质生产领域的扩大和发展,就不会有精神生产领域的产生和繁荣。 
  对人类社会来说,物质财富的不丰裕,必将导致人与人的对立。“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是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的,在古代是自由民和奴隶之间的对立,在中世纪是贵族和农奴之间的对立,近代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强烈批评“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对个人来说,没有物质基础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虽然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是,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不得不把自身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马克思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把个人的自由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人的自由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地缩短用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劳动时间,才能增加社会的自由时间,才能给所有人腾出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和物质条件。

  四、需要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促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长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与动物本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同,人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动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这就决定了人不仅“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而且把整个世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对象,因此,人本质上是自由的。 
  在实践中,人与外界构成了一种能动的主客体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客体主体化,指客体的要素、属性和规律被内化为主体的体力和智力等本质力量的因素,使之成为主体的一部分。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自己的劳动自我创造并生成的过程,即:人在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自身。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和创造力等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不仅表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即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同时,人的本质力量也表现在个体人的能力发展上,从自然经济下自然产生的原始的丰富和全面,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个人“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当实践达到预定目的,满足了主体需要,主客体矛盾便得到统一。在此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需要,开始新的主、客矛盾对立统一运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财富在数量上的增多和层次上的跃迁,既反映了人的需要的发展,也反映了满足需要的人的实践能力、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因此,“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需要、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会不断提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和必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个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五、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发展性使劳动终将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存在物,才能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需要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客观内容,人类满足需要的方式具有社会性。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生产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品种和数量为基础的。没有电子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对电视机和计算机的需要;没有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对汽车的需求。物质需要如此,精神需要也是如此。另外,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会有不同的需要。正如鲁迅对《红楼梦》说过的一句话:贾府里的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 
  西方有些学者片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的需要还原并最后归结为食欲、性欲等生物本能,把它看作是人的无法改变的永恒的本性,是狭隘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指出,“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就是动物的机能。”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懂得把粗陋的需要变为人的需要”以及异化劳动使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的社会现实,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需要必将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及发展性。马克思指出,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需要不仅是生存需要,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也产生了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和宗教等活动的需要。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大的正相关。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历史事实说明,只要人们通过劳动生产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会很快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出各种“新的需要”。马克思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随着生产和交往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的需要也相应地不断发展,无论是个体的发展和享受需要,还是群体经济、政治活动的需要,科学、教育、艺术、宗教信仰等等各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向上提升。历史发展必定会出现这一天,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过去一直支配人们把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的的活动已成为多余;人们之间为争夺控制和支配生活资源而展开的竞争,也因为没有必要而终止,这时,人们就会把目标转向人本身的发展,最后达到对劳动本身的需要。事实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充分享受自由自觉的乐趣,只有在劳动产品上,人才能确证自我的本质量。马克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 
  当劳动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后,人与自我的矛盾就化解了,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恢复了人的本质;当劳动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后,人与社会的矛盾就会化解。因为人们要通过他人享受自己的劳动产品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劳动实现了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伦理关系会随之建立,从而会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当劳动成为人们“乐生的第一需要”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化解了,人们不再为了利润、为了虚假的需要对自然界疯狂地掠夺,而是自觉地把自然界当成自己的“无机的身体”来看护。

上一篇:简析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一篇: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与市民社会理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