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09-10 09:39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观 必然性 基本内容 本质属性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理解上的偏差也造成了社会道德滑坡、人文关怀主体缺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现实的需要出发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原生态的社会主义观阐发其现实意义。 
  一、回归和厘定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必然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物质需求不断获得满足的同时人们也逐渐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道德滑坡、人文关怀主体缺位、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在其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中的寓言至今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机制和对社会资本的重新调整缓和了这种矛盾,使其从显性变成隐性不易被人察觉。两方面因素造成了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低潮”、“市场经济商潮”对社会主义的冲击,使一部分人陷入了理论的困惑,从而模糊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淡化了信念。国内外学术界试图用自由主义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经济学,这是对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的严重否定。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片面地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仅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和科学发展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迫切希望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寻求答案,探寻和厘定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容对现实问题予以解答。因此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探寻社会主义观成为必然。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属性 
  所谓“社会主义观”即人们对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早期的“社会主义观”概念是作为个人主义的反题由空想社会主义学派提出来的。它特别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弊端,力求予以矫正,试图建立起一个以合作为基础,以公众的幸福和福利为目标去集体管理人类事务,提高下层福利、保障社会和平的乌托邦。由于这种“社会主义观”仅仅是从良好的主观愿望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缺乏实现理想的必要手段,因此只能是囿于以理性为工具的一种空想。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是指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主义观,包括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等有关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的基本观点;狭义的社会主义观,是指关于社会主义阶段。从总体上看,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具有以下根本属性。 
  1 唯物史观是它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是在对所处环境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充分意识到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不断恶化,工人阶级不断贫困化,剥夺者应被剥夺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两大科学基石,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对其发展作出了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逻辑预测并论证了这一预测。他们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引入到社会主义理论中,把共产主义的理论概括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他们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设想,即私有制的弊端用全民所有制来克服;按资分配的非伦理性用按劳分配来克服: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性用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性来克服;自由经济的盲目性、无序性用计划经济来克服。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客观地对资本主义弊端予以揭露并科学地提出取代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具体手段,其目的不仅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更要解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相匹配的上层建筑问题。 
  2 人的全面发展是它的价值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对于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的设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唯一目的”。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和批判就是为了解脱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实现其人身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在于对东方各民族的无限同情,为的是使人民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所以说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现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不仅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在当下中国的具体要求和表现。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最终目的之所在。 
  社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人不仅是自然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世界人,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的满足;人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进行创造性活动,而且要社会对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认可和评价;人不仅要有经济地位,还需要社会地位,这些都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才能逐步实现。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个人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其他一切活动皆是为了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努力。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人们感到仅有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化的问题,还需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适应人的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常常感到感情孤独,精神空虚,思想紧张,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更有甚者,道德沦丧,走上反社会的道路。所以,只有明确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充分了解了其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这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才会弥补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工业利益造成的人文关怀上的主体缺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具体要求。 
  恩格斯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所以同现在实现的大工业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灭”。 
  在恩格斯眼中,共产主义社会在发展上秉承着全面的发展观。要对实有资源给予分配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这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而且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形态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设想还体现在注重社会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上。在当前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相互间良性循环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这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体现。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通过社会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这种作用必须使自然界按其本身的规律发生变化,才能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然而,由于主体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对于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往往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性,因而人类在对自然界作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往往都遭到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不能像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统治那样,可以随心所欲。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中的科学问题。那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科学、对自然疯狂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是与科学发展观完全背离的,也必然遭到自然更大的报复而失去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 
  总的来说,应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是践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最高价值追求的真正体现。 
  2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类很早就开始追求的一个目标。从中国的大同理想、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和欧文的实验公社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都是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足迹。“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显着特征,它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形成和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其内在要求,而且其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之一。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社会只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节解决。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为今天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资本主义”。因此其和谐社会的构想重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资本主义这一历史使命而服务。而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作为****资本主义的革命理想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从必然到自由的实现而存在。从“革命”到“建设”的过程也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了前期铺垫提供了理论支持,不如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贯穿于其整个哲学学说中,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将人类从私有制社会中解放出来的有力武器。而且是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持。因此重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参考文献: 
  [1]孙文营.从马克思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到科学发展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陈立旭.论新社会主义观. 

上一篇: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与市民社会理论的一致性

下一篇:浅谈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