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5-09-10 09:39

  【摘 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到魏特林,他们启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但他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带有纯粹的空想性质,而马克思恩格斯最终又超越了这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在《宣言》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与共产主义的着作中,马克思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曾写到:“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是不能够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的。在1847年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方面是各种乌托邦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主义者和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二者都已经缩小到了仅仅是宗派的地位,并且在逐渐死亡;另一方面是种类极多的社会庸医,他们都宣称要用一切补缀办法来矫正各种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
  一、批判了绝对平均分配
  中国在长期探索救国的道路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大同”、“天下大公”所契合。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私有制的存在和危害,因而反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张收入分配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等等。但他们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中,认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好。马克思恩格斯显然认识到“绝对平均分配”的缺陷,因而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糙的平均主义。”“它们关于社会未来积极的原则,例如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宣告社会的和谐……这些原则本身还有一种纯粹空想的意味。”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说:“要使这个民族的各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平等”,“福利必须让大家普遍享受,必须均等分配。”欧文认为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为了人们的幸福和利益,必须对私有制“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把“纯粹个人日常用品以外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公有财产”。这种绝对分配思想必然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人们丧失进去精神进而使劳动率下降。同样绝对的平均分配也导致了分配不公。表面是为了维护分平的公平和正义,但实际却是付出、贡献与收入脱钩,付出少贡献小的人群占有和付出多贡献大的人群一样的财富。从公平的目的出发却造成不公平的结果。例如中国曾实行了限制甚至是消灭私有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曾实行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禁止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农村公社化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然而事实造成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倒退。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所有指的“升级”,实行“一大二公”,力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邓小平同志说了“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私有制存在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它,因此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我国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和公私观强调了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这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强调这些的同时它却否定了个人利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差别。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理论研究中缺乏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过于理想化因而与现实产生差距。
  二、批判了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
  “他们固然也意识到,在他们的这些计划中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个最受苦的阶级的利益。只是在最受苦的阶级这个观点下,无产阶级对于他们才存在着。可是阶级斗争为发展的形式以及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以为自己是高高地超越那个阶级对立的。他们要改善一切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连境遇最好的也在内。因此,他们不断地毫无区别地向全社会、甚至特别向统治阶级呼吁。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它是最好的社会的最好的计划。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的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的行动;他们想经过和平的道路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用一些小型的、必然会失败的实验,用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只是由于对新福音盲目的不信仰才会发生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傅立叶《论商业》一文中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他指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但他们没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并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解放无产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试图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无差别的王国。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变革蓝图,仅仅只是把无产阶级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这一阶级广而深的“群众基础”且具有无穷尽的变革的力量,而是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不可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中国自清朝晚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不少爱国知识分子走上探索“救国”的道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缺少中央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少是彻底的能够真正意义上解放无产阶级代表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枪杆子出政权”在中国得到了验证。毛泽东同志是如斯地重视阶级斗争并且将其提升为当时国内最主要的矛盾,而大力抓“三反”“五反”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只要占有统治地位一天,占有国家机器,其所制定的国家法律政策等等必然是为维护其统治存在,为有利于其资本扩张,就必然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所以马克思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少的可怜至无的“阶级斗争观”是如此评价的:“无产阶级对于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充满想象的渴望”,“这种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便失去了一切实践价值和一切理论根据……他们顽固地力图重新削弱阶级斗争与调和对立。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英国的欧文主义者,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前者反对宪章派,后者反对改良派。”

  三、肯定了阶级对立、社会和谐的思想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着许多缺陷,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部分思想作了肯定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现存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如前文中所说的“他们在无产阶级方面看不到历史的主动性和它特有的政治运动,”超脱了阶级斗争的幻想。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很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出现了“社会和谐”这一思想火花,马克思对其给予了肯定。资本主义大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在它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极大不和谐。傅立叶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既然在自然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同样在社会体系内也应当有和谐的秩序;人类就是为了协调与各种协作而被创造出来的生物,协作应该成为唯一的社会制度,主张组织新的理想的和谐的社会。欧文从“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理念出发提出了一个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认为,劳动公社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单位,每个公社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彼此团结互助而公社与公社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彼此往来。”甚至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置3万英亩土地进行建立“新和谐公社”的“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和谐大厦”、“共产主义公社”的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和谐社会”这一天是可预见的。但也指出,这些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设立一些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创立一些国内移民地,建立一个小的伊加利亚……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任何一个思想学派只要是对未来进行预见、构造、设想都很难做到绝对正确。除了受思想者自身知识能力、年龄的限制外,也必然受到时代影响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于完全超越所处的时代。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但终究影响启发了社会主义理论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78.
  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观的再认识[J].广西师范学报,2001,(2):1-4.
  雷弯山.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超越及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9—14.
  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再评[J].甘肃社会科学,1998,(6):9-11.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原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