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

发布时间:2015-09-15 09:42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生产力;丰富;发展
  论文摘要: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主要途径及相关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特别重视生产力发展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是一般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力的概念、含义,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上,探求并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才能较快地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从而形成了其完整的生产力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把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现状和前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对此,邓小平深刻指出,在进入社会主义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理论上对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的需要。邓小平指出,中国生产力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很多,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国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二是我们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当作主要任务抓,“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发展生产力上有某种忽略。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因此,邓小平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比资本主义更高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但现实是,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甚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因此,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但我们现在还不够格,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⑥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以此为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界定,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并置于首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不仅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深化,而且体现出他对发展生产力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4,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邓小平指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就不能战胜资本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则,我们就无法讲清,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先进、更有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反而慢的情况。总之,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在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实际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思想一脉相承的。
  5.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创造共产主义物质条件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搞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要做到按需分配,没有极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6.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执政的需要。关于检验党正确执政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显然,在这里,毛泽东把生产力标准当作检验党是否正确执政的标准。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87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上述三条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他把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提高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执政的高度,提高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显然,在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方面,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方式方法
  邓小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
  1.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指导,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改革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第一,从改革的目的看: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则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是不完全的。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问题讲全了。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第二,从改革的内容看:改革是改变旧体制,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其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邓小平更是作了经典的论述: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第三,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适合的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这些不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因此,社会主义的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经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马克思的着作中曾经指出,机器是

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产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思想,而且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从历史看: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从现实看: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引起生产资料的巨大变革,而且引起生产过程的巨大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实践看:我国这些年离开科学技术也不能增长得这么快,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早在1978年3月,邓小平就精辟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十年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9月又以全新的视角及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非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简单复述与阐释,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朱****同志曾经感慨地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充分地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正确性与预见性。
  3,“三步走”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战略部署。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实际能力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生产力发展战略部署。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经济发展是基础。为此,邓小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为各个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规定了具体的目标。这就是,“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下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发展生产力;要既快又稳,但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4.对外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教训两个方面,分析并提出对外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从中国的经验教训看,中国历史上的闭关自守是造成中国经济停滞、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教训说明,任何国家要发展生产,不开放不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我们要实现宏伟目标,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对外开放。通过对外交流和开放,可以使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他反复强调,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要采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相关条件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也做了多方面的阐述。
  1.稳定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他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国内条件而言,没有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就国际条件而言,要建设,没有和平的环境不行。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期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1982年,邓小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中国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条件。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搞过。如果一切从旧条条、旧框框出发,那就会葬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才能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才能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社会生产力推向前进。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的政治条件。
  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实现富强、民主和文明的总目标,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的根本,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邓小平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只有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总之,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理论内涵。生产力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导,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党和我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而且对我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上一篇:试析******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下一篇:浅谈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