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四种基本视角浅析

发布时间:2015-09-17 13:44

[内容提要]推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把握四种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作用: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无所不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发展: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兼收并蓄;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教条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深入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实践进程密切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前行的历史。今天,推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把握四种基本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应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将其作为神圣不能变通的教义加以盲目崇拜,还是着眼于遵循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1、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与恩格斯反对将他们的学说固化。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足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作为第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先行者,列宁曾指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中国的革命者,在革命早期曾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后来,毛泽东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指出教条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所以,“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重大历史课题,其针对指向也是教条主义。他指出:“什么叫教条主义呢?教条主义就是脱离自己的现实。”“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倾向,是值得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
  2、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是历经社会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证明了的。实践中教条主义的做法对革命与建设的负面影响是至深的,革命与建设为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革命时期,年轻的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还缺乏经验,长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办事情,想问题,一切从马列“本本”的定义,或者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照抄照搬苏俄经验。特别是王明的“左”倾路线,鼓吹“百分之百”忠实于共产国际,在军事斗争中缺乏独立思考,搞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几乎使革命力量损失百分之百,差点使革命陷入绝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同样深受教条主义之害。建国初期,我们照搬了苏联的建设模式,建立起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极“左”教条主义,使得辛辛苦苦取得的革命成果几乎毁于一旦。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人们本应痛定思痛,摆脱教条主义的禁锢,但“两个凡是”却极大地阻碍了拨乱反正和新时期各项路线方针的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虽然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拨乱反正,但是凡事都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仍然困扰着人们的思维。新时期,将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旧体制中解放出来,贡献最大的当属邓小平。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不仅澄清了人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模糊认识,也解放了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化的历史进程,恢复了将马克思主义当成基本方法的本来面目。
  3、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反对两种教条主义的倾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方法,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是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反对两种教条主义倾向:其一,摒弃将经典作家的话当作教条。经典马克思主义在160年前的种种预言虽然依据了事实,但历史是发展的,实践的变革是超越科学预言的,经典作家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神父,他们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对未来社会的问题给出具体答案。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从经典着作里面寻词摘句、引经据典,而必须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运动的发展。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谈问题,就是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常识,就等于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脚点。其二,摒弃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固化。传统社会主义曾一度是影响我国发展的经典样板,也曾经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经济市场化与政治民主化的潮流之中,教条地照搬经典作家的设想去判断框定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那无异于削足适履,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甚至失败。改革开放以来,“唯上”、“唯书”思想根深蒂固,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争论不断,一度成为改革的绊脚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受到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思维模式的禁锢,无法解放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作用: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无所不在
  当前,不少人怀疑马克思主义,提出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根本指针。邓小平“学马列主义要精,要管用”。的论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的认识论前提,即马列主义是有用的,但要善学才会用、才管用。马克思主义是无处不在的管用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适用。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与恩格斯虽然肯定基本原理的存在,但对于何谓基本原理并没有具体交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理,专家的认知也并不一致。但是,无论分歧有多大,在一些应坚持的基本原理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契合点的。比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等等。这些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可谓无处不在。而正确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指导实践,就可以推进实践的发展,克服种种思想意识和认识论方面的缺陷。所以,这些原理不仅无处不在,而且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彻底摒弃了愚昧无知的封建主义和神秘莫测的宗教主义,不仅有相当强的针对性,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仍然适用。马克思主义为民的价值取向和为了实现这种价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其精神实质。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将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界,这是其备受推崇、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将“为人民服务”正式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即最高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也是我们党近90年来得到人民支持、60余年来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我们党之所以得到民众的认可,不仅仅是声称执政为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坚持将一切为了人民与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没有实事求是,就会背离真理和科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没有一切为了人民,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坚持二者的结合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贯的思想内容,又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既符合人类进步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又以高度的自觉性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既代表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崇高思想境界,也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易于理解和普遍认同。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仍然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既离不开其基本原理,也离不开其精神实质。作为无产阶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科学的求实精神是分不开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阶级分析不是阶级斗争。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和正确对待阶级分析,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党思维,给我们的建设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失误。为了结合时代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更宜用利益分析取代阶级分析的提法。利益无处不在,人都离不开利益。这一点马克思与恩格斯从来都没有否定过。邓小平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利益的重要性,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强调充分关注利益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利益无处不在说明利益分析的方法应无处不在。对于执政党而言,尤其要发挥利益的代表和整合作用,因为现在阶级阶层分化十分剧烈,搞不好利益整合,就可能出现社会紊乱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发展: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兼收并蓄
  作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绝对不是社会中的唯一存在。一个社会中仅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其他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要消灭其他文化,因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的多元存在并不矛盾。相反,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织矛盾与冲突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兼收并蓄中成熟的。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个艰难的过程。中国有着五六千年的文明根基,这使外来文化影响面临被改造的危险,而中国传统文化很难撼动。历史证明,凡试图改造中国文化的文化,都成为了被改造、被吸纳的对象。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这种先进文化,并将其与工人运动结合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工人队伍接受这种先进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党校、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渠道,不仅对工人阶级队伍,而且对全民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渐渐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文化的多元存在与指导思想一元化并不矛盾。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社会的剧烈变化都能在文化方面找到影像。但是,在多样化的生活中,应当有主流与支流,否则社会就会紊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也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与斗争的过程。在共产党人掌握了这一思想之后,它仍然面临着封建文化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双面围堵。所以,无论是五四运动期间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辩”,还是今天我们对西方社会西化的抑制、对封建社会腐朽思想的抗击,都表明文化的冲突没有停止过。
  3、坚守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必然要增强其包容性。当前,无论承认还是不承认,我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态势都是存在的,传统思想自然根深蒂固,在人的意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改革开放后的西方文化也渐渐成为一支影响人们思维的重要力量。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具有包容特性。一方面,它允许其他思想的存在,包括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学说,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汲取精华。马克思主义要保持鲜活的生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发展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如果仅就其基本原理与立场方法而言,应作肯定回答。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中曾讲过,虽然时间流逝,但《宣言》中的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仍然是正确的,而某些判断则不然。如果连个别判断都能放之四海皆准,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发展了。那样,马克思主义岂不成了宗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坚守其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前提之下,必须结合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各国搞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的独特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各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并转化为每个国家民众都能接受的思想与观念。

 1、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各具特色。作为一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建之时是针对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德的实际,提出的所谓共同胜利说——社会主义应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英、法、德等国共同取得胜利。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没有这样发展。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产生的矛盾都非常突出。战争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也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而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试图解决自身危机与各种矛盾而发动的。俄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其本身的独特国情使其成为矛盾的焦点。列宁认识到这个问题,及时地变世界战争为国内战争,发动十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可见,列宁的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根本不同,从革命的起点方面就完全不一样。马克思、恩格斯讲社会主义需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落后的封建军事甚至农奴国家产生的。但是,列宁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坚守了其基本原理、立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同样,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在各国各具特色。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证明其各具特色。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程,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各国化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传人初期,与其说我们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还不如说是接受了各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传人中国至少有三条渠道:一是欧洲。这是离马克思老家最近的地方,但也不是他们的老家德国,而是法国。我们知道法国是受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巴黎公社的诞生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曾到这里学习过,在这里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最初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就是在西欧。二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人也关注中国革命,中国人也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火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一大批中国人是受俄式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如瞿秋白、王明等人都是接受俄式马克思主义的。三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早于中国,日本人对马克思的介绍也影响了一批中国人,如陈独秀、李大钊就是受日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在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时,它已经是形态万千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当属俄国的列宁主义,因为中国的社会实际与俄国有些相似,都长期经受封建****的统治,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走,我们压根就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更谈不上发达资本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复制俄国革命历史,而是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之路。
  3、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千篇一律的,具体到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就呈现出不同特点。今天,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我国发展的历程看,什么时候坚持中国特色,什么时候就有发展;什么时候不关注中国国情,什么时候就受到挫折。在革命时期,那些不关注中国国情的教条论者将中国革命带进了死胡同而被迫进行长征,使得不少仁人志士为之失去了生命。在建设时期,我们也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视中国实际,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就了新问题,最终酿成了发展中的苦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没有垄断真理,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敢于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从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精神依赖中走出来,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根本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其精髓是实事求是,而决定其精髓的理论本性在于与时俱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时代与国情的变化,以当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着眼于针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
  

上一篇:浅析近五年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下一篇:关于交往理论视域中公民文化对社会稳定的正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