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

发布时间:2015-09-17 13:47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跨越设想;落后国家;发展道路;方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固家如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吸收发达国家“一切肯定的成就”,那么就能走一条尽量减少痛苦、加快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新的条件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设想得到了实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也是如此,它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整体上来揭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其根据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不仅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而且任何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都是由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当作一切民族发展的具体道路来理解。“规律是道路的本质依据,道路则是规律的具体实现方式。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和各民族的具体条件结合而体现的。由于各个民族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经历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马克思指出,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从社会历史范围看,社会形态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但是任何民族不管是何种社会形态的跨越都是有条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之间的并存、交往、冲突和相互影响。同时这种跨越始终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而且这种跨越又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不能跨越为前提的。
  总而言之,所有民族、国家的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同一性,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明确地将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西欧各国,认为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完全可以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社会发展道路,但走的最后结果则是“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列宁通过总结俄国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同一性一与多样性,作了准确的概括:“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二、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条件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重点突出了“历史环境”的作用,反对机械套用一般发展模式,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未来怎样发展,不能抽象讨论,必须具体分析“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
  就其构成形式来看,俄国公社具有这样几个特点:(l)它是最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自由人的社会联合。(2)土地公有。(3)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归公社社员私有。(4)产品私人占有。(5)动产私有权已出现,不动产的私有权正在萌芽。因此,俄国公社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包含了公有制因素,也包含了私有制因素。从而也就使俄国公社的前途具有了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所谓俄国公社的历史环境,是指国家对公社的各种破怀性措施,但主要是指其外部环境,即公社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其特点是:第一,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给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第二,它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第三,它度过了没有被资本主义触动过的时期。第四,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了多次危机,表明这个社会制度的存在是暂时的。
  正是通过对各种条件的具体分析,马克思认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或者是保存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或者是俄国“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列宁“不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而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特殊性。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是一个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半文明国家,而且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各种矛盾的集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拖进了灾难的深渊,使它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人民毫无出路的情况下,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发动和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三、社会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使历史处于多种发展可能的十字路口时,社会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择将对各个民族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这里有个条件如何利用的问题。
  历史规律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义决定论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必然决定论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历史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所提供的往往是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得到实现,则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取决于主体的选择。同时,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途径和模式,这也取决于主体的选择,取决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自身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十九世纪以来,东方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西方殖民浪潮的冲击。但是各国的结局却不一样,如日本克服了危机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主要在于社会主体对于条件的利用不同。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本质上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发展道路能否走得成功,就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各种条件利用得如何。在这里,历史规律的制约与主体的能动创造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在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始终坚持历史规律的制约与主体发挥能动性作用相统一的方法论。虽然俄国公社有两种前途、两种历史命运,但是如果有俄国人民起来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而且“‘农村公社’的这种发展是符合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四、世界历史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世界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考察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使得“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每个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就必须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本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把本国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
  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这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因此,落后国家为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就必须首先否定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强行安排而被迫走的殖民地历史道路,摆脱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取得民族独立,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最合乎本国独立发展需要,合乎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自主性发展道路。
  自主性发展并不是在封闭中发展。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就不会有真正的独立与发展。封闭带来的必然是每个国家技术发明创造的重复,因而毫无借鉴、继承可言。而只有国际交往才会打破这种重复性,通过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可以绕过“重新开始”的阶段。因此,落后国家依靠其对经济与社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力,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主动移植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从而加快自己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俄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是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有世界历史的存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主张吸收和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探讨具体国家的发展道路时,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观,认为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完全自然的过程,社会主体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能动地选择发展道路。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关键是在国际交往中走一条不断吸收发达国家“一切肯定成果”的自主性发展道路。

上一篇:浅谈析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

下一篇:浅谈析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澄清的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