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17 13:47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丰富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是在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要求把握发展的层次性、相关性、综合性、系统性、总体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最终决定力量。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和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体同步发展,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属并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伴随“经济一政治一文化”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社会关系;走向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既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同志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同时又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倾向,强调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能持续的发展,强调发展必须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这里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当代中国的所有公民,“以人为本”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理念相一致的。“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的统一,凝结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他们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明晰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是我党治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提升,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高度融合,与“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高度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协调观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线客观协调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包含两方意思,一方面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协调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通过协调使社会保持在一种有机合理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能够最大限度地适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发现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发现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有机体论,而且从中引出社会革命的理论和以社会形态变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他们的理论着眼点其实不在于社会的稳定,而在于打破这种稳定,通过革命创造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在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协调概念,协调发展,就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把协调发展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起纳入当代社会发展体系,形成当代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协调发展观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横向联系看,第一,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全面发展。但是,只抓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第二,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扫除发展的障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三,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生态纳人社会发展范畴,它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统筹兼顾,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这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二是从纵向联系看,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规划,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目标,来实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跃进。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发展观念和协调发展观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和总体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意义。协调是一个贯穿社会全面发展过程始终的因素,在客观上是使社会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更加合理、和谐的状态,使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诉求。
  总之,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上一篇:试论马尔库塞思想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浅谈析对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