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17 13:48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  邓小平  生产力理论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
  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主要工作或根本任务。对于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尤其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如何发展生产力,二代领导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方式是整个人类大厦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者在考察社会历史时,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并最终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运行的深刻本质和一般规律。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之所以发生革命,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旧中国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中国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111 (P1479,基于此,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初步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接着他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的仍然是解放中国受束缚的生产力。在1956年就明确的阐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创造了社会条件。”IZl (P717)社会主义砍允造的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毛泽东不仅重视通过革命来解放生产力,而且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很重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以经济建成设为中心上来,1956年党的八大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提出今后的主到王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我国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思想。他认为,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搞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建立了巩固的基础。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的伟大号召。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1964年,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表明,毛泽东在当时是很重视发展生产力的。但是后来由于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理论上也一定程度地误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在实践中很长一段时间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结果,生产力发展不快,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太慢。对此,邓小平后来中肯地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31 LP116)
  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一生中的最后20年,虽然对干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最终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生产力理论
  中国要发展,应以什么为发展的中心,发展生产力问题,是邓小平在新时期讲得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构成了邓小平发展理论中核心内容。
  七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根据{力ii物}三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实现了拨乱反正,带领全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L来大扮发展子}: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乍的‘仁产力理论。
  (一)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已的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是有目共睹的。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同时反复强调和阐明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L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n 131 c}8)他认为,我们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L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主张把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讲全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不仅要发展,而且要继续解放,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更是对毛泽东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传统理论认为,讲解放生产力,主要是针对革命而言的,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而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没有涉及到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此,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帝、官、封的反动统治,这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有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因而必须改革,这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一,各种具体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制度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的任务。邓小平指出:“社会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祥卞发展生产力,没有讲到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n131(P370)不解放生产力,就无法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环节和方面的过程,也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
  (三)进一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从生产力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沦。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一基本的观点出发,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侄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淡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概括,第一次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全面系统地表述出来。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L,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本质联系,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犯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务。过去,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主要放在生产关系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往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忽视了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捌正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把非本质特征如经济体制等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加以固守。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中。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口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首要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前提,同时又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保证,相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来说,前两者都是手段,它体现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还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来认识,即从根本L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离开生产力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误区;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指明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既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和竞争中的真正优势之所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中,是邓小平对社会生产力认识的质的飞跃,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认识的更进一步深化。

  (四)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汉〔务是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邓小平认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因此他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最主妻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I}I(p162-163)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或“主要任务”、“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才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称为“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131 c}2x;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中,解  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发  展生产力,只有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经济在改革长期排徊不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因为破除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而解放了生产力,又需要发展了的生产力给予显示和证明。
  (五)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乎不仅提出了当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且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发展起点。
  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蕴含着这个思想。1988年他又明确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n 13J }P275)他指出,近30年来,社会生产力之所以有了巨大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在现时代,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中属于第一的地位,成为现代最强有力的推动力,把科技从“首先是历史有力的杠杆”上升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当前,新技术革命兴起、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发展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上升到各国“立国、富国、强国”的战略基础地位。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在国际竟争中占领制高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同时它又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的直接延伸,是我们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六)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一切政党及其实践是否进步以及进步程度的标准,他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SJ(P3}9)他认为,搞  新民主L义革命,搞社会主义配告,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建立;了巩  固的基础。井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  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正  如他在 1962年1月所说的“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  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干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I61(e3o3)他非  常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以及里持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问题,注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这两个因素的反作用,并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纯化”(如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来实现所谓的社会进步与发展,阶级斗争标准成了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始终关注生产力问题,始终坚持实践标准,也正是根据生产力是发展中心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问题。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他提出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条件下,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F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同生产力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它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判断生产力是否发展了的具体尺度。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它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衡量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与综合标准、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的统一。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

下一篇:试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