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三个内在统一”: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2 09:17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包含了严密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思想内容,还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其整体性研究集中体现为“三个内在统一”。即从逻辑框架而言,它是三个基本层次的内在统一;从基本内容而言,它是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从学科建设而言,它是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整体性研究 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立为一级学科后,内含科学定位、基本范畴、基本关系、基本特征、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成为有待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过去,学术界注重分块、分科、分阶段研究马克思主义;事实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其基础与前提理应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只有首先从一般层面、宏观角度切人马克思主义,继而全方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功能。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包含了严密的逻辑结构、丰富的思想内容,还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基于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最集中体现是三个“内在统一”上。

  一、逻辑框架:三个基本层次的内在统一

  张雷声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包括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这三个层次呈现出逐级展开的态势,映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用的教化。从逻辑框架而言,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但三者之间又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从理论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开设从实践上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功能的发挥铺开了具体路径。三者的“内在统一”遵循着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规律,实现宏观、中观与微观的统一,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设立二级学科成为必然。二级学科的设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二级学科的设立提出了基本要求:逻辑要严密,内容要完备。

  首先,六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备严密的逻辑: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回顾与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总结与展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梳理与剖析;从横向看,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有国外马克思主义,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次,包括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规律、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贯穿于二级学科中(有些应用于某个二级学科,有些应用于多个二级学科)。同时,二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邓小平理论,就是一个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是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需要一定的有效载体,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设立则是有效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设立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赋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生命、生机与活力。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设立及学科整体性,容易陷入就“整体性”谈“整体性”,最终落到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空洞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六个二级学科,既有一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具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有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既有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有国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然,这种划分法也是相对的,其间有许多交叉之处),多样的载体更好地体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教育实践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释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阐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客观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阐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主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指导大学生的成才。

  二、基本内容: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构成。由于这三部分分属于哲学、经济学、法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加之学科细化研究的趋势与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形式上注重分科而非整体。近年来,学界曾经对传统的“三大板块”提出过质疑,认为对其内容的划分应打破“板块”局限,以时代性与科学性作为标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基本原理/普遍真理(不受时空限制的真理)、具体结论/个别论断(受时空限制的真理)。不管怎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的“三大板块”界定的主流地位从来没有动摇,“两个层次”的划分正好对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事实上,正如顾钰民教授所言,“在学科划分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不等于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没有进行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通常,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这就体现三者的内在统一性,这就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实践场所,是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检验。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展开过程,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最终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自始至终就客观存在,只是当前更为明显突出“整体性”而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统领范畴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并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指导性。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哲学着作中提出的很多概念,譬如物质与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市民社会、人的本质、创造历史的主体、社会的演进规律,等等,无不为社会的研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应用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展开过程。譬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哲学中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商品人手,从而剖析了资本主义整座大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原理,批判了私有制是剥削制度的根源,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从而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最终目标,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构想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和费尔巴哈的“自然属性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三个着名的论断: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在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任何社会形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学科建设: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从不同侧重点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结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又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与具体的结合、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世界与民族的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结合。

  一方面,六个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从主要内容上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既体现一个学科的深度,也体现了多学科的广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依据、理论框架、发展阶段、基本规律以及重大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理论与实践维度阐述了中国社会历史条件,重点强调中国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予以指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世界范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国外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如青年、老年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以及世界范围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中,六个二级学科缺一不可;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实质就是加强“整体之整体”研究。

  另一方面,六个二级学科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六个二级学科并非杂乱无章,也非简单拼凑,而是互相交叉,相互作用的,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之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前提: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不能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伪是非,就不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精神武器”的革命作用,就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更不能继承、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轴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阐述得非常详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所在,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正确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更应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清楚为什么我国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后,还要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更多的结合我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就不清楚这些理论成果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具体实际以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才能形成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参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世界性,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不了解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就难以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就难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介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就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活化、平民化,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大群众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从未间断过,但以往更多的研究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其整体性研究更为紧迫。应着力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条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加以深入思考,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上一篇:试论交往理论视域中公民文化对社会稳定的正负

下一篇:试论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