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探析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 教育伦理思想 价值
[论文摘要〕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培养工农为主体、以普及大众教育为目标的人民教育观;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的全面发展观;以塑造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的教师伦理观。毛泽东的教育伦理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指导价值。
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来源于毛泽东的教育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教育观、全面发展观、教师伦理观构成了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伦理价值导向。
一、以培养工农为主体、以普及大众教育为目标的人民教育观
教育应该为谁服务,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毕生都在为维护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努力,为改变人民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而奋斗。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普及大众教育,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
旧中国,教育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广大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毛泽东认为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根本不平等。“从前的教育,是贵族和资本家的专利。一般平民,绝没有机会去受得,于是生出了智愚的阶级。”“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毛泽东从读书时代就体会到了地主子弟与农家子弟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特别注意维护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在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以及成为党的重要领导后,毛泽东越来越明确地提出教育的人民性问题。
(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积极投身革命的教育实践活动,兴办平民教育。他既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又创办过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农民夜校。1919年,“毛泽东于是利用当时湖南某些文学人士所办的‘船山学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经费,创办了一个‘自修大学’”,对广大有志升学但无钱上学的青年不收学费。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要把教育的权力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要让工农大众享有教育的优先权。1934年,当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的时候,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为人民办文化教育的思想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1940年1月,他高度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大众性特点,认为“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在此,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大众在文化教育上的平等权利,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新中国的成立为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创造了条件,毛泽东的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教育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人民教育观,成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指南。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它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1950年5月,毛泽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的题词是:“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将工农教育问题列人国家教育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1952年6月,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明确提出两项教育主张:“(一)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二)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人民受教育权利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二)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普及大众教育
开展普及教育是落实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有效手段,为此毛泽东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教育的普及工作,鼓励办学多元化。他多次强调,不仅要办正规的小学、中学、大学,还要办各种业余的学校、半工半读学校、自修大学等,要拓宽办学途径,丰富办学形式,保障受教育权利的人人平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教学工作,积极倡导在苏区举办夜校、识字班和列宁小学,使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自编讲义,登台讲课,培养革命力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还不断开展群众扫盲运动。他提出“要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号召群众“自己起来同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做斗争”,要“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我国教育落后局面,国家改造了旧的教育制度,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普及大众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针对当时情况,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在全国又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扫盲运动。直至1956年,毛泽东在指导制定《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时,还规定在12年的时间内,要争取在全国青、壮年中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从1949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 3万人,年均扫盲604. 3万人,这是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做出的巨大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在全国广泛开展社会教育,通过举办大量的工农业余学校、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等来推进工农教育、成人教育、老干部教育,使数万名工农干部、产业工人及农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拓展人民受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加快推进普及教育的发展。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普及大众教育,极大地增加了广大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迅速地改善了人民的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为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务教育已经进人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学率,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减少新文盲出现的数量等方面仍然任务艰巨。毛泽东的以培养工农为主体、以普及大众教育为目标的人民教育观,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二、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的全面发展观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出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归宿。
从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的论述来看,毛泽东始终都把德智体和谐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方向。认为,德、智、体三育,就其本质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早在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德、智、体“三育并重”才可使人“身心皆适,是谓俱泰”的思想。
这“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为建国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毛泽东认为,德、智、体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三个基本方面,这三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互辅互成,不可分割。
(一)强调德育的统帅地位
德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精神、品质,德育解决的是为谁服务等问题,它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毛泽东从坚持教育为革命和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出发,历来都重视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问题,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针对建国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减弱的现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强调德育的统帅地位,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毛泽东指出:“人必须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他把这些理想概括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也就是不仅要解放中国人民,而且要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其次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集体主义的英雄气概,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认为,一个人应该既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又有精湛的业务水平,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这才是社会需要的人。
(二)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毛泽东强调德育的统帅地位,并不是要否定发展智育的重要性,反而非常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智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以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书本教学,也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
毛泽东引用列宁关于“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论断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建设要培养出工人阶级自己的技术干部和队伍,要有一支庞大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要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坚持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统一,是毛泽东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要求。
(三)突出体育的重要作用
对于体育,毛泽东也非常重视,被视为与智育同样重要。毛泽东早在《体育之所见》中就做了研究,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建国初期他多次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针对青年学习、工作负担重,对健康有一定影响的问题,在1953年6月30日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指出:“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接着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并且把“身体好”列在三好的首位,突出了体育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人的智力和道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大力开展体育运动,不仅关系到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因此,学校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启示,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人才标准仍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首先就要坚持毛泽东关于德育为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人新的内涵。从毛泽东提出的“三好条件”到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标准和******提出的“五个成为”,我们看到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以塑造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的教师伦理观
能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教师的工作,勉励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以塑造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的教师伦理观,这是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的关键。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毛泽东身体力行,带头尊敬师长。他特别崇敬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师德观念的杨昌济、徐特立等人。他评价杨昌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认为“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1937年1月30日,他为徐特立六十岁生日写的贺信中说:“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尊师重教的重要表现就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调教师的品德修养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毛泽东提出,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师德要置于首位。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教师不仅要授以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为此,毛泽东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牺牲精神;还要谦虚谨慎,有民主平等意识,不压制学生个性,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和志向,激发他们的天资,使他们的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自由协调的发展。可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道精髓,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必须强调的师德最基本的规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二)重视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将师德置于首位的同时,毛泽东也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从事过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既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又创办过学校,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使得他对教育和教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毛泽东提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要精通自己的业务,做红与专的统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毛泽东还一贯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认为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际、实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对有些教师那种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批评,指出“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信息多元化时代,强调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三)追求教育的师生平等观
在师生关系方面,毛泽东曾告诫教育工饭者“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官教兵、兵教官”,这些思想都深刻地体现了他的师生平等观。他强调,师生关系不是二种单向的传导,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也应该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帮互学、互教互学。另外,毛泽东也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来使学生学好。毛泽东从小就反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呆背和体罚学生,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竭力主张活读书,读活书。在历次教育改革中,毛泽东都十分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平等地发表意见,不同程度地参与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当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上一篇:浅论毛泽东关于军民关系的伦理思想
下一篇:试论毛泽东的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