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转型期社会思潮的文化哲学解读
摘 要:具有现场感的文化经验及其内在的对确定性思想的追求,是对社会思潮进行文化哲学解读的前提和逻辑出发点。对转型期社会思潮进行文化哲学的反思,表现为人类的文化理性在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的反思会产生文化经验和文化知识、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信仰、文化认同和人的生存方式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观念建构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建构方式会引发人们在文化冲突、文化选择和认同、文化生活方式等问题上产生不同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启示我们对不同的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引领方式。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思潮;文化哲学反思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thought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CHEN Yi-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230039, China)
Abstract:Cultural experience possessing the sense of on-the-scene and internal pursuit for thoughts of certaint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logical start for a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thought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uch an interpretation is shown in the different concept construction methods at three levels born in the reflection of man’s cultural reason on different social thought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certainty: cultural experience &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 cultural belief, cultural identity and style of man’s survival. All these different concep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fer correspondingly different attitudes of mind and behaviors to people on issues of cultural conflicts, cultural choice & identification, cultural living style, which endows us with corresponding ways to guide different social thoughts.
Key words:social transition; social thoughts;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所谓社会思潮,其实质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文化观点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在一定范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潮流。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运动,不仅具有学术文化的背景和内在推动力,更有着广泛的实践性和社会影响力,具有文化思想性与社会影响性相统一的明显特征。
具有现场感的文化经验及其内在的对确定性思想的追求,是对社会思潮进行文化哲学解读的前提和逻辑出发点。一定的社会思潮总是以特定的思想观念为载体的,而思想观念总以寻找确定性为使命,这一确定性包括三个层次,或为基础层面的知识经验的确定性,或为中观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确定性,或为更高层次的信念或信仰的确定性。虽然有的社会思潮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失却范式而焦点模糊的生活经验,有的社会思潮让我们感受到的虽是来势汹涌却难以影响久远的断层记忆,有的社会思潮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对我们既有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但包括这些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思潮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们所呈现的文化经验总是会遵循着人类诉诸理性的生活法则和认知法则,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因贯穿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总体生活经验的变迁和演进过程,而保证了使这些无论是已经逝去的、或当下业已模糊的、抑或正在产生广泛影响的各种社会思潮都具有了揭示人们生存状态的现实感和现场感。正是社会思潮具有的这种现场感的文化经验及其内在的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对社会思潮的文化哲学反思成为可能。
对社会思潮进行文化哲学的反思,表现为人类的文化理性在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思潮的反思会产生不同层面的观念建构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观念建构方式会引发人们在文化冲突、文化选择、文化认同、文化生活方式等问题上产生不同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由于人类的文化理性所追求的确定性有着不同的层次,因此,沿着文化理性对确定性不断追求攀升的阶梯,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社会思潮形态下人类理性在确定性追求过程中的不同层面的观念建构方式,这就是从基础层面的文化经验上升到文化知识,进而追求更高层面的文化信仰,进而上升到最高层面的观念建构方式,即对文化生活方式的建构与追求。我们看到,无论世代更替、时代变革,还是社会转型时期,总会因应这些特殊历史时期的巨大变迁而涌现出更多类型、更多层面的社会思潮来。这为我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浪潮中捕捉和凝思各种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文化选择、文化认同、文化生活方式等文化哲学问题提供了范本和机缘。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分层和分群变迁,引发人们社会心态的多样性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生成、发展或消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社会思潮的文化哲学意蕴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因为,从文化哲学的不同层面都可以看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把握不同社会思潮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类型特征,从而根据这些社会思潮所分布的文化层面的不同,对不同社会思潮采取相应的引领方式,推动社会思潮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一、文化经验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文化心态变迁与文化冲突
社会转型时期多样态社会思潮涌动下的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互动发展,构成了文化经验与文化知识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
网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社会思潮大多有一个从潜伏期逐渐演变为社会思想文化舆论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思想文化先导,是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和人们心理变迁与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它不仅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主导,而且还交织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当这些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与社会舆论、社会文化习俗、思想文化时尚等综合作用时,会为特定时代的亚文化的形成和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孕育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在这一层面,社会思潮的发展会带来两个明显的特征和现象:一是,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二是,文化经验与文化知识层面的文化冲突。二者之间的互动会导致文化基础层面的整合。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会不同于社会形态更替时期所呈现的文化颠覆性的特征,也不同于社会常态时期文化积累渐进的特征,而是呈现出特有的社会文化心态嬗变的特征与规律,主要有两种规律:有序整合的规律,连锁感应的规律。有序整合规律指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文化心态在常态下的稳定有序结构被打破,喜怒、悲欢、信疑等各种社会文化心态交织,有时会影响社会变革的步调,此时在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自组织作用与外部社会政治组织的调控作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文化心态系统会产生一种从无序到有序、趋于优化、符合社会变革要求的重组过程。连锁感应规律指的是,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传感效应,其中某一个要素嬗变会导致、引发另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变化,或多个要素的变动会引发某一个或多个要素的演变,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协同,产生轰动的过程。
由于社会文化心态嬗变的规律的作用,也由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在文化经验、文化心理、文化情感、文化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等作为文化基础层面的文化要素之间面临着冲突甚至对立,因而在这一文化冲突与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互动过程中,会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相互冲突的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和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会进行自组织活动从而使各要素之间关系趋于有序化,外部社会组织有意识的引导和调适活动也会使社会文化心态体系的内在结构和功能进行重组与建构,从而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二是,相互冲突的社会文化心态之间及其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由于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而存在着发散式(指一个要素的运动变化引发周围要素的运动变化,进而一层一层向外辐射引发外层多个要素的振荡,即为发散式感应)、会聚式(指多个要素的运动变化都会聚指向一个中心要素,一级一级引发中心要素产生剧烈振荡的感应方式)或网络状(指每个要素的运动变化会引发多个要素的运动变化,同时自身也受到多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各要素之间互动感应,纵横交叉,形成网络状的感应方式)的多重传感效应,因而有可能因不同社会思潮某一要素之间力量的彼此协同而产生轰动效应,也有可能因不同社会思潮同一要素之间力量的彼此抵消而迅即潮落潮去。
依据社会文化心态嬗变的两种主要规律,及其在与基础层面的文化要素之间的文化冲突的互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表现,我们发现,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客观存在着正值效应和负值效应、建设性轰动效应和破坏性轰动效应这两种性质和方向相反的结果。当社会文化心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发生协同作用、并朝着符合社会政治组织愿望和社会变革主流方向时,可以说它发生了正值效应,其所引起的共振和多重传感效应可称作是建设性轰动效应。反之,当社会文化心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发生耗散作用,或者虽然发生了协同作用但并不是朝着符合社会政治组织愿望和社会变革主流方向时,可以说它发生了负值效应,其所引起的共振和多重传感效应可称作是破坏性轰动效应。
了解文化经验与文化知识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及其特点,需要我们积极发挥和引导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正值效应和建设性轰动效应,调适和整合其负值影响和破坏性轰动效应,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推动社会思潮与社会文化心态之间的互动朝着健康的、促进社会前进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价值取向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文化主体成长与文化选择
社会转型时期多样态社会思潮碰撞中的文化主体性的生长发育与文化选择模式建构之间的相互促进,构成了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信仰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
经过基础层面的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以及在这一文化经验和文化知识层面上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人类的文化理性不断地进行反思,在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自觉、催动了文化主体性的发育成长,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由此进入了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信仰层面。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文化自觉是一种觉悟,是在对自己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求得自明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求得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行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和创新。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自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层面向社会思潮的层面的主动延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由主流文化的领导层积极发起的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是,从社会思潮层面向主流意识形态层面的引导上升,比如对我国当代具有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理论批判和实践危害的揭露,从而更加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就是由社会思潮层面向主流思想文化层面的正确理性引导的结果。这两种形式的文化自觉的共同点在于:其中都包含着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双重觉醒,而只有主体的觉醒才能真正推动文化自觉进程。而主体的觉醒和生长最重要的表现是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主体在文化实践中根据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来确立发展目标、注重价值选择。主体的能动性是指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能动意识,不是被动地维护现有的文化体系或机械地接受新的文化传播,而是审时度势地、积极主动地影响及改造现有文化体系,促使其主动吸收和融合新的文化因子。主体的创造性是指文化主体在文化塑造和文化转型过程中具有改造、超越旧的文化系统,构建新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体系的功能。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是人生存意义的表征,人在社会思潮涌动所带来的文化变迁、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从而成为真正的文化主体。康德说过,文化就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在他那里,这种创造的指向是以理性、道德和审美为标志的内在人格的自我完善,尤其是个体对于人类的真善美理想的自觉的人格确证。
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主体的生长发育与其所处的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对自身生存价值的不同理解息息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思潮激荡下的主体觉醒中,个体的自主选择性的增强与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则构成了个体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主体性的成长带来了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选择模式的建构,这种文化选择模式内在地包含着对于文化精神、文化价值、价值取向体系、文化习惯、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总体性选择,因而一个特定的文化选择模式的完全建立,往往意味着旧有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转型和文化主体
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确立。
了解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信仰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需要我们要善于尊重人民群众这一文化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包容并蓄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信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和共享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当代中国以人民群众为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的发育成长。同时,也要在文化选择模式的建构上,按照总体性选择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先进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和整合,促进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双重文化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文化生活方式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
社会转型时期多样态社会思潮沉积整合中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融合,构成了文化生活方式层面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
尽管各种社会思潮总会呈现出潮来潮涨、最终潮去潮落的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思潮会将不同的文化经验、文化认知与主体价值取向乃至文化信仰遗留在历史的境遇中,人在追求文化塑造乃至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的自由之心、自觉意识和主体关照,会在本质上构成对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的重塑与转变,从而在文化生活方式层面上为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提供新的方式。不同的社会思潮类型之间的本质差异从内容上说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理想信仰体系的差别或对立,而从形态上来说却是其观念所建构的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别与分歧。文化生活方式层面上的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有两种:文化认同和思想体系建构。
文化认同是对文化深层内涵诸如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信仰体系、行为方式的体认与践行。文化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同共性,即主体皈依某种先在的、现存的作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找到本群体特有的文化身份,成为该文化的一个分子;一是认异,将“非我族类的文化”与自身的文化主体区别开来。文化认同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的多样态的涌动、沉积,会对人们既有的文化认同构成挑战。此时,文化认同既表现为文化主体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思性的定位、理解、辨识,还包括文化主体对其他文化群落存在、发展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对于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张力关系的参与、把握和认可。总之,文化认同意味着文化急剧变迁中的沉积、文化交锋中的对话与互构、文化差异中的同一、文化多样态中的整合。思想体系的建构是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的最高层面,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信仰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理论的系统性、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和理想信仰体系对精神生活引导的极值性。
文化的认同与思想体系的建构共同完成了特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确立。诚如文化人类学家哈里斯认为的,文化即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柯亨也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从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出发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意义和实践本质,是文化理性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着从传统的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文化向现代的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人的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可以进一步地说,如果没有对现代思维方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认同和思想体系的确立,人的现代化依然不能完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人的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有的外来社会思潮由于不能为现实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提供可资借鉴、吸收的文化模式,由于不能与本土环境中的人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相契合,因而最终无法得到文化的认同并与思想体系相融合,就像一叶飘萍、一阵思绪随风而逝却无法扎下根来。
从文化生活方式角度来理解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必须关注并深刻把握社会思潮与现实文化世界的三重基本的对象性契合关系:社会思潮与现存文化传统、社会思潮与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思潮与动态发展的文化历史进程。这三种关系既构成了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的三个反思对象,也构成了社会思潮与现实文化世界的深层互动的三个维度。
了解社会思潮的观念建构方式的最高层面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建构具有三重维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现存文化传统,注重培育以先进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模式和人的生活方式,并在对中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开放式引领和互动交流中,培育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冯文华,张俊芳.文化哲学的沉思: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规律阐释[J].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5.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256.
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
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
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
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