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出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为保持社会主义的活力而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这都是21世纪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科技生产力;社会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在20世纪的中国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作为有效的理论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体系,一经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随着社会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
在新旧千年交汇之时,英国BBC和路透社等国外媒体所作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随着如德里达的名着《马克思的幽灵》等类似着作的出版,国外西方思想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中国学术界更是把这两件事情作为代表“马克思思想当代复兴”和“马克思哲学世纪性凯旋”的标志性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的确是马克思莫大的荣耀和成功。那么,马克思的荣耀和成功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马克思及其理论有着丰富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所留下的经典原着之中,马克思及其好友恩格斯对他们生活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并以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而深邃的思想见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和全面的阐述,有的甚至提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马克思关注的问题,很多都是蕴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这往往使他的理论具有跨超时代的穿透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不断创新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理论天赋和庞大卓越的理论着述,还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以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为视角去看待和解决时代的问题。他立足于实践,以革命性、批判性为重要的理论品格,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论内涵。我们认为,马克思所开创的乃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的思想“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为后人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和创造空间,即狭义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一脉相承,使马克思主义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进入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大趋势的新挑战,如何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永远保持社会主义的活力,是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于不败之地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作为我们主导价值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理论课题。
制度对于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唯物史观来看,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面向运动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恩格斯在1893年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谈话时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他还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倾注其一生心血,深入研究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这一人类理想,还必须依靠我们的长期努力,尤其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社会方向的正确把握还并不完全等于制度的正确制定和实施。
马克思关于制度创新的论述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是不同的,把这些相关论述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进行研究,然后再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社会现象的钥匙,获得解决当代问题的有益而独特的理论视角。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品格,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思考和制度创新。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制度创新方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定位,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框架的经济制度的创新,坚持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创新,坚持以“四有”和“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文化制度的创新,才使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在其着述中多次强调,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的历史时曾指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毫无疑问,中国以往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人类交往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呈现为世界历史的最重要趋势。经济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在当代世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的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成本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交往程度。正是在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中,才会使产品的成本效用降低。二是资本的国际化。国际资本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资本在国际交往中得以优化集中,将大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化。三是世界贸易的比重增强。世界贸易的繁荣是建立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上的。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反映世界开放的综合性标志。
世界经济全球化并非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化,而应该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基础上的现代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一方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抉择,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尽可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战略方针,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不断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l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工业社会的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着名论断,高度评价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趋势,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技术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高,并不完全等于生产力水平高。只有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各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关,而且和经济体制改革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针对中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现状,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思路。一是从科技体制改革人手,进一步明确依靠科技进步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为目的,建立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相配套的新机制,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新思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条件下,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和明显,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导向。
总之,21世纪,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活力,需要我们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如何把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化引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由此可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