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在高

发布时间:2015-09-24 09:06

  论文摘要:拓展与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治理论各门课的指导和中心内容。必须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反映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创新 高等学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伟大时代孕育深邃思想,深邃思想引领璀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其创新性的理论拓展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体现了高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拓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指导思想的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行动指南。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内国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讲就在于它的创新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深层次的。理论层面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层面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思想旗帜和根本指针。再从共产党执政的层面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宗旨,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邓小平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论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科学准确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邓小平理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论断,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指出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深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并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群众观点的基本论断,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邓小平的党建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直接运用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它把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规律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这种认识升华为指导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对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作出了新的概括,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形势下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先进性,以及怎样保持这种先进性的重大问题,从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是知识的中心,创新的基地,人才的摇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方向,也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索一条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路子,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要解决这一课题,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一)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品质,是新时期加强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毫无疑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新的价值尺度。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具备如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做到政治过硬、思想过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教师唯有首先要真学真信,才能向学生传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搞好教学才有成功的前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政治过硬,就是坚决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思想过硬,就是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具有献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敬业精神,毫不动摇。
  (2)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做到精通理论。把握前沿。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准确地、生动地、深入地向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资产阶级学者的有关论着,在比较和辨析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还要拓展多方面的知识,包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必须掌握较高的授课艺术,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组织课堂教育,切忌言之无物,空洞说教,陈言套话,枯燥无昧,把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课变成死记硬背的“中药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七要七不要”:要善于启发,不要“满堂灌”;要结合实际,不要照本宣科;要语言清晰,不要含糊其词;要突出重点.不要主次不分;要气氛活跃,不要死气沉沉;要情真意切,不要虚假造作;要讲究实效,不要哗众取宠。努力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学得轻松、主动,达到提高觉悟、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各门课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中心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决定未来专业人才思想政治素质。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一定要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和教学改革,一定要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既是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全面素质、经受各种考验的法宝,也是“保方向”、“出人才”的必然要求。


  (1)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关系,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有一种倾向,主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门课,代替其他各门课的教学。这样做。形式上似乎很“突出”。然而,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和国情的必要了解,是很难真正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的。
  (2)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门课自身的特点,构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应该打破原来教材的框架结构,以<******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教学纲要,把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上。充分发挥各门课的特长和优势,各有侧重,形成合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改革看成一个整体,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几门课通盘考虑,避免新的重复。
  (3)要认真解读党的最新文献,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结合<邓小平文选以及<******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原着.努力汲取其中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最大限度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搞穿靴戴帽老一套。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带到课堂上。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努力避免生硬的空洞说教,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教育,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
  当前,高校的政治局面较为稳定。过去经常干扰青年学生的西方思潮在高校已经降温,校园里的爱国主义主旋律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西方国家利用我们的扩大开放之机竭力传播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作风,力图用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我国青年一代,同社会主义争夺接班人的势头有增无减。并且,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对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青年关系到国家未来。我们的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认清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直接担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现阶段,由于各种经济结构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又必须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进程中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它既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坚定性与一贯性,又体现了它在实践检验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新的世纪。对青年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面旗帜举得愈鲜明,愈坚定,愈彻底,就愈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愈体现出社会主义学校的本质特征。

上一篇: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必

下一篇:浅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与时俱进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