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危机及出路

发布时间:2015-09-24 09:06

  论文摘要: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日益多样的思想潮流与价值观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面临着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此加以分析及探索对策与方略则是我们能否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先决条件。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性危机;出路探索

  在一般意义上,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都直接取决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而马克思主义正处在这样一种当代性危机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尽管深刻有力、精细人微,但实践上的革命诉求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崩溃作了过分乐观、过于激切的判断,对于资本主义内部自我调整的可能性空间作了过低的估计,进而没有足够估计到资本主义成熟时期的强大发展能力。由此决定,他们对工人阶级的革命能力、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时间都始终有一种乐观的高估。与此相联系,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也看得过于简单以致在这个领域留下了许多空白,如此等等。但后来的时代情况改变了,现实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按照马克思预测的方向发展,大量新的理论问题就在这个背景上产生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危机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邹诗鹏在其文章《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中指出: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中轴是经济一政治系统,它撇开了自然生态和人的丰富交往实践活动,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层层递推式的理论学说,只适合于描述匮乏型和冲突型的社会结构,并解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而不适宜于描述富裕型和公民社会型的社会结构,也不适于解释成熟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及其整合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层级式和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内部系统既十分复杂、又有着高度相关性的社会系统结构,这是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发生解释性难题的关键。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只宜看成是总体性的潜在的历史哲学理论,并在这~意义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沟通,而不宜直接看成是局部的和显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革命的阶级主体
  由于当时时代的需要,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并致力于对经济基础本身的批判,革命的阶级主体性与经济上的阶级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轻易地处理掉了。革命的主体性被以一种总体性的方式在经济关系的阶级地位中被给出,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成过程中中介环节研究的缺失,使得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纯自发的关系。这就是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思想、列宁的阶级革命理论和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主体性”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在中产阶级兴起、福利国家出现、无产阶级被同化到资本主义结构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克服现代性困境中的意义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否定了现代国家承担超越现代性的职能,指出现代国家只是资本现代性的从属性,不可能构成对现代性的超越。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处境中,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经济生活的法制化、社会失业保障的制度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的超越性不是伦理的,而是在对经济的作用中体现出来。这意味着黑格尔伦理国家的超越性和马克思政治国家的从属性都遇到了挑战。这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遭遇了哈贝马斯等人的批判。指认当代社会的组织原则放生了根本的变化,建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马克思批判理论已经不再适用。

  (四)关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
  由于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视域和切人点,使得他的批判最初局限于法哲学的领域。进而又集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领域,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批判就具有了基础性的批判。这既成就了马克思,也使得他的理论视域受到严重的限制,后来甚至被作为经济决定论来解读。

  如果说在原始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集中于经济活动(而且主要还是生产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则是:人受奴役的状况不只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而且还在人生活的所有领域中发生;不只是一些人或某一阶级陷入奴役状况,而是整个人类处于奴役状况,因而批判不仅需要在经济与政治领域开展,而且需要在人的所有活动领域中展开。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发生作用的具体领域以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领域也应发生变化,即从经济一政治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全面扩张,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文化与社会生活批判扩展。

  二、对策探析与出路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一个基本前提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创新与发展中必然会在一定意义上彰显出其多样性特征,这是由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决定的。因为具体国情和历史使命的不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会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产生不同的学术理论观点,不同的理论表述形式、成形方式,这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也是有益的。但后来发展的各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差别,并由此也造成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创造性运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特色,以及如何透过个性、具体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共性、普遍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研究应当指出这些差别,从世界历史的现实条件出发去分析它们的原因、实质及其意义,并给以历史的评价。每一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相对于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特殊性,它们之问应该彼此相互尊重和理解,不是互相指责或互相攻击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借鉴和互相扬弃的关系。而原生形态的马克思理论正是在这些后继者们的不同形态的解读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力和魅力,从而避免了是否过时和无用的争论。因此,我们一定要摈弃那些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而误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倾向:“第一,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文献着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结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第二,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实用主义做法,是投机的、形而上学的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不能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个案经验如‘十月革命’道路、苏联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必须紧密结合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来科学评价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第四,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领袖人物的个性特征划等号。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代表先进阶级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与他们本人的个性特征并不完全等同,不能把领袖人物个性化的一言一行都赋予神圣的意义,视同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导致曲解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甚至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和枯萎。”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一个基本维度一一开放性
  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开放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它随着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吐故纳新——扬弃过时的部分,生发新的内容。二是指一种科学理论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借助于此,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到完善、在理论内容上得到发展;或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使自身在保持独特内容与风格的同时得到完善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勇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不断的肯定和否定中与时俱进,在批判各种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其中有益和积极的部分,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其主要的思想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后,马克思、恩格斯仍不断修正、调整自身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理论。因此,我们既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时性结构中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生,又应当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苏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们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理论”,除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外,还应该包括近现代西方的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生态社会主义的优秀研究成果。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吸收、改造近代西方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不能是也不应该是自我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它不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必须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综上所述,马克思理论所遭遇的现代性危机即有传统解释的原因,也有马克思理论本身局限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新的阐释,从而才能回答下面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具有何种区别于任何其他哲学的特质和理论品格,使它能够不断地世界化和民族化,即在特定民族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与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地世界化和民族化,而另一方面在特定时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与新的时代条件下与各个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地世界化和民族化。

上一篇:试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

下一篇:浅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