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

发布时间:2015-09-24 09:06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需要。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其次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途径和方法,最后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长效机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中增强实效性,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的推进力度。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途径探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需要,******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也强调,“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因此,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阵地建设,在整体联动中增强系统性

  1.整合资源,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就要搭建起多元化、广覆盖的宣传教育平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融会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达到触动心灵、入耳入脑的良好效果。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讲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人才培养,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理论宣传研究工作者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的主要力量,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家库,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学者参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宣传队伍,同时,注意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理论宣传人才的积极性,努力建立老、中、青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专兼职人员共同参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普及人才队伍,特别是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同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的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创新。

  2.促进创新,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活动。构筑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组织专家、学者直接面向公众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方面的系列讲座,以及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可通过制作音像资料的方法,形成系统性、共享性资源,可实现多渠道、多媒体播放、反复播放、多家转播和远程传播,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读物,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经验交流研讨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工作中某些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大会研讨,以期达到探讨理论、研究问题、交流思想、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更要注意结合社会实际积极地进行广泛的探索,尤其是要注意面向人口众多、文化落后的广大农村,实施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途径和工作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中所遇到的现实或理论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3.拓宽空间,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网络教育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要适应时代、走向社会,进入百姓生活,就要高度重视网络这个新型理论宣传载体,加强网上思想理论队伍建设,及时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报道理论动态,解析理论热点,使网络成为理论宣传教育的新载体,网上理论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独特,更符合群众的需要,可以增强了群众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品牌嫁接到新闻网上,推出报网互动新平台,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借助网络与读者、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谁就占据信息传播、舆论导向的制高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门学问与艺术,要切实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正确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规律,研究探索有效的方法手段,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更能接近网民的生活、情感、思想。要探索各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网络舆论特点规律的传播方式,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实效。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途径和方法,在多向互动中增强吸引力

  1.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教育。要根据受众分众化的实际状况,按照不同层次,提供适合不同人群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教育内容,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的差别,通过多种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方式,以形象化的方式宣传、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品牌,用深入浅出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新精致的画面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传播方法要典型化,以小见大,以事说理,以人示范,做到具体可感,发人深思,启人心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有效途径。此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生活联系起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

  2.大力提倡清新朴实的文风。要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少一些抽象概念,多一些事实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语言要通俗化,《淮南子.诠言训》中说:“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一种学说只有简明扼要才能为百姓大众所接受,回顾党的历史,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恰恰是以非常通俗的语言概括其主旨,以非常简明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重视大众接受的方式、效果问题。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例,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进行生动活泼的阐发、讲解,避免教科书式的、死板生硬的灌输。当然,也要在通俗化的同时避免庸俗化,通俗不等于庸俗,要把握好通俗的“尺度”,在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的同时,力图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形式的新颖和别致。

  3.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力度评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基层宣讲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评选专家、教授等宣传普及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并对做出的成绩进行表彰;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普及的途径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创新的方式和方法,要带头下大力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本着主体多元、层次多样的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先进典型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要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强统筹、精心谋划,协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各方面共同行动,打总体战。注意调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理论宣传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合力和整体效应。

  三、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长效机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中增强实效性

  1.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机制建设。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建设是大众化工作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基层宣讲阵地建设,要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基层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点,积极探索基层宣讲教育的有效形式。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门类建立宣讲师资库,建立集体研讨制度,通过完善科研选题、成果考核、专业评奖、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等,使之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的重要渠道,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工作的要求体现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性认识和自觉行动。

  2.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的推进力度。发挥各种传播方式的不同优势,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引导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理论含量,报刊坚持办好报纸理论版,开设言论、评论专栏,以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经验和做法,做到有典型事例,有深度思考,可读耐读,通过开设时评、访谈、说法等栏目,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载体,以人说理,以事说理。进一步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目前不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工作的状况,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方式方面,既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大众理论化的面目出现,也可以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性的面目出现;既可以有知名专家写成的通俗读物,也可以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感兴趣、有丰富的实际和领导经验的人写成的随感、心得等读物。要重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资源方面的开发、利用,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

  3.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激励评价机制。为了持续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评价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理论宣传教育考核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可能立竿见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有具体的长效的措施作保证,要从领导责任上、机构建立上、队伍健全上、工作措施上、制度完善上、经费保障上、激励机制上、效果监督上等各个方面下功夫。在规划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列入重点工作项目,与党的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一起部署,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策略方法,及时纠正不足,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识范围,按照不同的层次将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长期教育的机制建立起来,建立健全激励与评价机制,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强理论宣传普及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之中。

上一篇:浅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课程设置的

下一篇:浅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