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认识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5-09-26 09:4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认识误区 理论创新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僵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化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唯我独草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些误区是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认识上产生失误、实践中遭受挫折、理论方面滞后的根本所在。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是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键。
  苏东剧变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信念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发生动摇。进人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探索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发生矛盾。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直接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认识存在误区,以至于多年来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步人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是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矛盾与困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认识误区的五种表现
  (一)僵化地解读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受苏联影响较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早是从苏联传人的,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论着也是经苏联理论家之手翻译的。事实上,从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20世纪中期,苏联垄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在此期间,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以此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这种用僵化模式解读来的马克思主义就这样传人到其他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国家。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的,这本来是一次冲破僵化、束缚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机会我们没有完全利用和把握好,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认识无论从理论本身还是从方法上都没有摆脱固有的框子,从而造成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严重滞后。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然而深刻影响着我们头脑的、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局势和中国现实判断的、影响着我们行为选择的,却仍然还是历史形成的那些东西。按这条脉络梳理下来,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遭遇挫折时,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自然容易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及现实社会主义的质疑,进而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
  (二)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当成教条。恩格斯很早就向世人宣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这个问题。毛泽东讲过,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刘少奇在1943年7月所写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中,曾对一度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者有过形象的描述:“他们在解决问题、决定方针的时候,总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从调查研究周围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书本上的公式出发,从历史上的类比出发,或者从苏联、从西欧各国、从其他什么想象的事情出发。他们在实践中是唯心论者。”这说明我们党的领导人对教条主义危害的认识是清楚的。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又犯了多少教条主义的错误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不假思索地直接运用于中国的结果;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依据也是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照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但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教条主义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我们仍有相当多的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固定化,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来衡量和规范现实,一旦在实践中碰了钉子,又反过来埋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灵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甚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中央还要求全党同志“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的重要原因。
  (三)宗教化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言论。持这种说法的人不仅在民间,即便是在学界也为数不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理论和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之所在。但是,信仰和信念虽一字之差,其含义有所不同。《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对信仰一词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对信念一词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辞海》对信仰一词的注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对信念一词,《大百科全书·心理》卷的注释是:“人们对待某人、某事或某种思想的态度倾向。它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信仰有盲从的意思在内,而信念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二者具有原则性的区别。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信仰视为一种宗教语言。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常常把信仰和信念混用,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容易使人们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终极真理加以膜拜,这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它不需要用无法检验的虚无缥缈的世界来诱惑人们信奉它,而是完全把自己置于实践的严格检验之中。
   (四)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当作政治的装饰品,变成了官方化的政治语言,有时甚至变成了政治家解释自己主张、攻击对方的工具,其结果是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断章取义。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与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还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种派别的争论,甚至包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论战,双方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语句作为自己论战的工具,双方都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似乎都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卫道士。如果说教条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作简单肯定,就不能否认今天仍然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却是通过实用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隐蔽的否定。有些其实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名分下从事“制造马克思”的工作,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随时可以拿起来使用的工具。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核心的、根本的理论观点随意地处理,而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学说格格不入的理论挂搭在马克思的名字上,表面上打着创新和发展的口号,本质上是一种“没有马克思”、“不要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五)唯我独草地开究马克思主义
  过去,受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唯我独尊,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局限在苏联、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发展、实践二概否定,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发展来看,恩格斯逝世后,在第二国际后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不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分化成两个方向,这两支队伍都在根据自己的实践理解,认识、研究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在东方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加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事实上,目前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阐发,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甚至是在无意识地重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走过的道路,因此完全有必要在共同的前进道路上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只有将外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取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在实践中才能够避免许多曲折,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走出误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认识误区的长期存在,给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19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判断的水平上。例如,我们对资本主义创造的经济形式、民主制度、权力理论等人类文明成果的认识,仍然无法跳出历史的框子。我们做不到资本主义学习和借鉴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合理成分那样轻松自如,我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十字架,步履维艰,始终在姓“资”姓“社”的十字路口徘徊。
  其次是不能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主义。苏东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世界上仅存的自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客观情况是现实社会主义都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它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对现实社会主义作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定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我们无法突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框子,因而对现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就显得非常牵强和脆弱,充满了矛盾,生怕稍有闪失就会背负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罪名。
  再次是不利于理论创新和为现实社会主义发展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教条主义、实用主义是理论创新的大敌,不真正突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认识的框子,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实践探索步履艰难。
   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认识的误区,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系到现实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方向。要想真正走出误区,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怪圈,解除思想中的紧箍咒,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敢于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些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的结论,敢于面对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失误所犯的错误,敢于正确认识和看待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成果,改变唯我独尊、唯我独大的态度。为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神化马克思的问题。要像20多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样,在中国开展一场关于什么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讨论,彻底冲破传统认识的束缚,实事求是地评价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竖起屏障,怀有敌意,批判大于吸收,把马克思主义弄成“纯之又纯”的思想,这是在扼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之后的一切先进的、有用的、合理的思想,即使这些思想被我们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或者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的思想,都应该兼收并蓄,这样才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央领导人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上曾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是解决垄断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一个有利于研究与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非常严肃而庞大的工程,需要专家和学者共同努力,而且需要一个思想的激荡与升华的过程。我们过去常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任务落在几个或几十个理论专家身上,在理论建设领域树立起几个或几十个权威人物,这样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并成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思想,绝不是几个理论权威起作用的结果,而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备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魂,也不是几个理论家的权威影响所决定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注意吸引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给他们驰骋的天地。压制不同思想,回避理论交锋,这样建立起来的理论是没有战斗力的。没有战斗力的思想理论,又怎么使人们接受和拥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与被批判的交锋中诞生和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传进中国并成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所认可的思想,也是在交锋中完成的。只有通过正面交锋才能驳斥形形色色影响改革发展的错误思想和认识,才能真正解答人民群众在这个“晕旋”的时代所形成的疑惑,才能使社会主义在困惑中走向明朗,使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前进。
  三是提高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种根本能力,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性力量。因此,加强党韵建设,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政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促进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搞好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提高用执政理论指导执政实践的能力。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抓住思想理论建设、学风建设、总结实践经验等关键环节,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上一篇:试论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建设

下一篇:试论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