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创新之作——评

发布时间:2015-09-26 09:45

  论文关键词:罗勇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 创新
  论文摘要:广西教育学院罗勇岐先生新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利用细微的章节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指导广西局部的具体实践活动,该着的主要特点有总体设计突破常规思路,以小见大;文如其人,跨度跌宕;素材生动,有专业理论深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运动。研究这一实践运动是个宏大的理论系统工程。研究者多抓住专题深人阐发—所谓“小题大做”!广西教育学院罗勇岐先生新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探微)))粗看貌似“大题大做”,其实则不然,他也是利用细微的章节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指导广西局部的具体实践活动的。何谓“探微”?细微之处论理是也!可谓匠心独运!
  一、总体设计突破常规思路,以小见大。
  理论研究一旦具体就会深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一样,越具体越深人越接近真理境界。《探微》以四个篇目立论,分别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在地方的贡献:第一篇阐述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思想在广西的实践;第二篇论述“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特色”;第三篇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西地方的具体运用;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分析广西区域发展实践。其总体设计突破常规思路,以小见大,立大究小,使《探微》不落案臼;在体例上也与众不同,而其指向却十分明了:即在广西历史与现实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题探微”。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具体化”中抽象出来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许并不少见,但像《探微》这样在整体上创设体例、写成专着的实属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二、文如其人,跨度跌宕。
  作者本科学历为中共党史专业,其后在研究生阶段则攻读党的建设理论;曾在省级领导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在普通高校和省级党校从事政治理论专业和党史党建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13年,在县区级地方担任党委副书记并兼人大主任职务6年,在地方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5年,运用作者自己最熟悉的理论和实践来展开他的“探微”:第一篇,作者发挥了自己“中共广西地方史”研究的专长;第二篇,既凸现了“中共广西地方史研究”的功底,又有作为地方高校领导在中国“人世”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思考;第三篇“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具体落实到“地方高校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这一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演义和推导上,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勾画一个宏伟而实在的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蓝图。实际上这是作者在地方高校的领导岗位上努力推进高校发展生动而具体的工作记录。第四篇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自己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经历,具体展示了西部沿海北部湾经济区对外开放、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风生水起的建设热潮。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通篇而论,《探微》一书主要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演绎其理论的。但作者在重大的理论问题上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新论”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既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需要,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需要。可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并未达成共识。许多文章在论及党的产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时候,只是论及近代中国历史的需要,而没有直接说明党的产生是中国工人阶级要求组织起来的、‘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的结果。有的社会思潮借此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缺乏阶级基础,歪曲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澄清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历史是非问题。”随后,作者用了三节的篇幅对此展开了论述,字里行间不乏专业理论的深度。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进行理论创新着实不易。作者在《探微》的开篇之际即高屋建氛地提出党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历史是非间题,是需要相当的理论勇气和研究底气的。
  掩卷而思,笔者很羡慕罗勇岐先生—社会给了他如此广阔的舞台,使得他能在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工作、学习、研究和实践,因而能以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基点,完成了体例基本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探微》之作。当然,也正因为仅以个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经历为基础着述,所以《探微》不免略显单薄,但它毕竟仅为“一家之言”,尚非“鸿篇巨制”。作为一本实实在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小册子,这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昭示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勤于“探微”,勇于开拓,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更加异彩纷呈吗?

上一篇:试论返本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社会主义

下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克服的三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