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论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在新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经典论述以及如何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进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和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些新变化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表现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具体利益的冲突性,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尽管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但列宁当年为了批判“自发论”而提出的“灌输原则”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创新灌输的观念、内容、方法与手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合理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知识都是由少数人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造活动的产物。这些新的思想产生后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就是灌输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必须有灌输的因素,不可能完全由任何普通个体自发产生出所教育的内容。主流思想的普及必须靠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符合社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人的思想具有可塑性,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受教育者经常接受良好的思想影响,容易形成正确的思想。思想的可塑性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育者进行灌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灌输时注意教育的方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尤其是青少年思想的可塑性较大,而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灌输原则,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国际资产阶级的存在以及国内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为了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灌输。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经典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丰富的灌输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条途径,把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的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灌输”范畴最早是由恩格斯于1844年在英国报纸《新道德世界》中提出,认为许布内尔描绘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一幅画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把灌输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形成完整理论的是列宁。1900年,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列宁进一步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就是“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灌输”原理,回答了灌输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灌输理论。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列宁的灌输理论,其基本含义是通过积极全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先进的政治意识为广大人民所掌握并作为其行为的规范和依据,灌输是原则而不是“硬灌”、“强灌”的方法,是在现实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具体实现途径。
中共一向重视和强调利用各种工具、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这里,“贯注”二字的实质就是灌输。1985年,邓小平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千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
三、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需坚持灌输理论
灌输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我们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则并没有过时,只不过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一)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客观需要
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长期存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全球化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苏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进人低潮,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的严峻形势下,为了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图谋,我们更需要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坚持灌输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国内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日益凸显。市场经济在增强人们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同时,其趋利性也容易使一部分人陷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而不能自拔。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正面的影响加以发展,对负面的影响加以引导,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历史与现实也充分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当前,要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仍离不开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在中国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性,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纷至沓来,与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残余结合在一起,侵蚀人们的思想,误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重视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正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能会导致只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不能抵制和克服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定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目标作为根本任务,在全民族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实现公民素质的显着提高。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坚持灌输原则,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特别是重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青年一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培养人的现代化素质。在人的现代化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既规定着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方向,又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与生俱有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和实践才能形成。培养人的现代化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通过对人们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使人们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创新灌输理论
灌输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它具有历史性。灌输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灌输理论。新形势下,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儿个方面的创新工作。
(一)灌输概念要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灌输简单理解为一种填鸭式、命令式、教条式的机械硬灌方法。基于这种认识,许多教育者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灌输观念: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独揽了灌输的主导权,无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服从的位置。其结果严重妨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造成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被接受和相对被动的局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灌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作用,有必要更新我们的灌输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灌输主体的主导作用与灌输对象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注重激发灌输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灌输内容真正内化到灌输对象的认知体系中。
(二)灌输内容要创新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灌输的主客体与灌输的手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灌输内容,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向受教育者灌输。具体来说,就是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的新变化,既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又重视引导受教育者对现实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人的理论分析。
(三)灌输主体要创新
目前,中国的思想政治灌输主要由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承担,虽然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往往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而且思想政治灌输又只是班主任、辅导员和政治理论教师的事,其他教师对此不闻不问,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只能是政治课上谈政治,政治课下避政治,灌输环境很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进各学科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建立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全员参与的立体和谐的灌输环境,思想政治灌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灌输方法要创新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显着的变化,教育者要想将外在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灌输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这是提高灌输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要实现灌输方法的创新。方法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桥梁,好的方法有利于促进灌输教育的顺利完成。方法创新必须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变化和特征,注意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参与意识。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灌输方法的互动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次,要实现灌输手段的创新。摒弃过去单一、生硬、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手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灌输对象,充分运用各种新颖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化手段。还可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灌输手段,把一些道理深刻和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寓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教师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更重要的是一个原则而不是方法,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新挑战和新课题的形势下,更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灌输理论,实现灌输方法的多样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