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实施上依然存在着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认识层面上,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陷入“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认识误区;二是操作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宏观性,以及在教学时间、经费、实践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给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的一系列困难。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属于理论环节,实践教学属于实际运用环节,实践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保证了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是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系统掌握理论非常重要。不过,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只注重教育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缺乏师生的双向沟通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节。再加上部分教师采取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开放性发展,忽视了学生自我内化在理论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在“两课”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使他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厌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理论学习中,加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掌握并运用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已变得迫在眉睫。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时期,学校和教师过分注重了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理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了“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不可否认,学校应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从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经历了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现在又开始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在坚持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的纯理论教学,设置多种形式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他们思想的变化也比其他人更超前;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理解往往肤浅或片面,因此,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本”,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知识容器”变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动主体,使学生具有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只是做笔记、死记硬背,还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做出判断、形成观点,并在这一系列主动行为中,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寻求知识、探索未知转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方式上,能够改变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单纯注重理论本身传授的不足,使学生在对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结合国内外及其自身实际,针对现实问题增强对理论理解的深度,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普及化使得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以及大众传播内容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而且,互联网普及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胜、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通过互联网,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这些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行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会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思想之间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教学产生冲击,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消除其他思想观念中的消极成分,甚至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点、生活作风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实际分析这些因素的危害与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只有直面各种社会信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其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外尝试性地安排了部分实践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尽管如此,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认识上,部分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
应该承认,理论需要“灌输”。列宁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列宁所说的“灌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系统的教育,把已经与实际结合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列宁强调的用以“灌输”的“理论”已经是与实际结合了的理论,绝不能等同于部分教师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
但是,部分教师却将理论需要“灌输”这种形式绝对化,误以为,只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当做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感受,以为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就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对理论灌输原则的曲解,极大地阻碍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影响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正如列宁所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着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两课”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现实中的困难,缺乏足够的保障
1.缺乏教学时间、专项经费的保障。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教师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些活动通常是在正常的教学之外安排的,如果时问不允许的话,就不能正常开展。同时,由于部分高校在经费预算中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正常开列,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又要面对经费的问题,始终难以正常开展。
2.缺乏实践基地的保障。与理工科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实验工厂等实践基地不同,人文方面的实践基地在建设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虽然有一些文科专业也尝试建立了实验实习场所,如文秘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财经专业的会计实务实习基地、金融专业的模拟证券市场、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等等。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进程和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因此,其实践教学难以在狭小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里进行,而只能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进行。虽然“两课”实践教学可以借鉴理工类课程和一些文科专业组织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难以照搬这些课程和专业组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给“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由于经费不足和师资指导不够,要有组织、有指导地带领所有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各高校只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选题,要求每人必须完成一篇一定字数的调研报告。至于学生到哪里去调研、怎么去调研等,都由学生自行安排。从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来看,大多数学生接触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但由于组织指导不够,调研报告的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缺乏客观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开展。目前,部分理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效果怎样评价,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如何体现共同性和差异性,如何处理好评估指标稳定性与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待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