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维视野

发布时间:2015-09-26 09:45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持其活力,才能对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切实起到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从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三个角度进行拓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生产力要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它们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着提高,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社会主义制度要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生产力要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让它们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其有效维度。
                        一

  理论创新的实践维度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把实践放在首位,既要明确理论创新是对鲜活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也要认识到理论创新必须回归于实践。“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实践永远是理论的最终指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伊始,就明确指出理论最终应该以实践为依归。显然,马克思把理论(思维)真理性的判定标准归结到了实践层面,这就抛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用理论来反驳理论的形而上学特征,开辟了从实践角度评判理论价值的新路径。

  这一哲学变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从马克思主义开始,哲学实现了从理论批判向实践批判的转向,指出哲学家们的理论创新不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是应该用理论来“改变世界”。列宁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理论呈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应用。列宁在吸收《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过渡理论并结合本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过渡”的策略,“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直接体现了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也证明,只有在充分掌握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创新,这些创新后的理论才能够为以后的革命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毛泽东对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科学认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表明,任何理论研究和政治决策都应该以实践作为指向。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制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政策。在方法上,邓小平和陈云等人号召,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对各地区的经济实践“总结经验”,因为只有这样认清中国的改革实践及社会现状,才能够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样重视实践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作为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同样坚持以理论创新来引领实践,以实践来推动理论创新的思想理路。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在注重本国发展实践的同时,注重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对实践的规定已经由民族国家突破到了全球范围,看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这就需要必须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进而要求必须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既不妄自菲薄、自甘落后,又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在清醒认识国内国际形势的前提下,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把社会发展引导到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旨趣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动力,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其理论的首要观点,并将之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应该说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研究范式的巨大转换。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把实践作为自己理论的终极追求,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才在上个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价值多元时代保持指导地位,必须把民族性作为自己的创新维度。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特色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该民族的文化、精神气质和社会风俗等融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作为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世界性。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是否排斥其民族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种提法是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呢?对此,我们同样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阶段,马克思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特殊性。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谈到了如何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卡夫丁峡谷”问题,认为俄国的特殊国情“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他意识到俄国作为惟一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至今的欧洲国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而认为不能“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坚持了尊重民族性这一特点。列宁在解决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时,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融合的特点。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列宁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就要求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之能够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民族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和机械搬用曾经严重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机和活力。毛泽东认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革命的深入开展,这一论断逐渐成为了全党的共识,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认识趋于成熟和自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表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就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精华的理论范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十七大报告中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提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在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中“深层结构”,从“百姓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式和情感取向等有益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内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

  历史业已证明,作为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相结合,使其打上民族性的烙印,使其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方能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才‘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取得了大繁荣大发展,才真正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要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就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概括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理论创新以时代特色,要求我们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

  理论总是应时代之要求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也不例外。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如何面对社会历史变迁所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只能在特定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相应的革命措施“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我们很容易辨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在政治理论上的区别:前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后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导致他们观点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所以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够取得胜利;列宁处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比较悬殊,所以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取得突破。毫无疑问,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新论断的提出,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研究了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并此基础上作出了科学论断。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样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认识到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正是基于这一正确判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确定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策略。******同志指出:离开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我国实践条件相结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革命与建设的有效指导。

  ******在耶鲁大学演讲中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是相关领域理论创新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结果。正是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我们党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经济持续30年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越走越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这必须要求我们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新的实践。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