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心理效应及其启
[论文摘要]接受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具有以下特点:接受主体具有选择性和反复性,接受客体具有特殊性,接受环境具有复杂性,接受中介具有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效应发生具有独特的机制,从信息一注意一感知一思维一整合和记忆到接受与强化。这一机制对教育者具有如下启示:引起接受主体的注意,促发接受主体的感知效应,激活接受主体的思维,引发接受主体的联想,不断唤醒接受主体的记忆。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接受主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但又总是让人们心存困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付出了大量劳动,常常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尽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进而造成认识方面的误区是人们对其工作效果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主体是否在心理上发生了效应,在心理上发生了效应的信息更易于被主体接受,并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心理效应的发生微不足道,以致传导者和接受者都浑然不觉。本文借鉴广告传播中的“羽毛效应说”(“羽毛效应说”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马克斯·萨瑟兰在1993年出版的着作《广告与消费者心理》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广告的大多数效应并不总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以致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即使很小的效应对人们选择商品品牌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所有其他的因素相同,以及所选择的品牌相差无几时,“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一根很轻的羽毛即可使天平发生倾斜”。
正是基于广告效果重在微小效应这一认识、并探讨这一类似羽毛式的微小效应如何发生,便形成了“羽毛效应说”),结合心理学和接受理论的一些成果,尝试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的深层次发生进行探讨,以揭示其规律,希望能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并给教育评价机构以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是指在一定的接受环境中,传导者为实现预期目标运用一定的媒介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选取和摄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的过程。从接受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称为接受主体,教育内容称为接受客体,教育者称为接受中介,教育的时空条件称为接受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与其他领域的接受有共同之处,更有自己的特点。
(一)接受主体的选择性和反复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主体面对教育信息时,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在道德接受图式的背景下,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学习,而道德接受图式是教育信息的选择器和承载体。当接受主体接触到与自己原有道德图式结构一致或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会在心理上产生同化或顺应现象。另一方面,接受主体对理论的认识有其自身的特点。列宁指出,人的认识并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沿着无限的近似圆圈、螺旋的曲线进行的。在网络越来越普及的现状下,社会生活复杂多样,各种思潮不断冲击,接受主体面对的教育信息往往是多途径的、多渠道的,其思想观念出现多层次性、波动性。一些接受主体,尤其是青少年,时而会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时而会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出现偏激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正如认识发生学所指示的:人的道德认识是在反复中递进的,在教育中,教学与接受呈非线性关系。随着认识的反复递进,接受主体的心理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二)接受客体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接受客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这些信息从根本上讲,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即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其预期目标是引导接受主体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与对科学认识成果方面的信息接受有不同之处(从接受学角度来看,人们通常把对精神客体的接受活动分为两种:一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一是它不具有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直接使用价值,二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由于受接受主体的道德图式的影响,接受主体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包含新旧思想、观念碰撞和更替,从怀疑到认同、相信、坚信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
(三)接受环境的复杂性。任何接受都是在复杂的时空条件下的运作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同样如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信念、信仰,无时不受到环境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可以是完全无意识的,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渐渐地铸造一个人,就像许多只无形的手,引导、控制、规范甚至迫使一个人成为具有这样或那样信仰的个体。而环境对接受主体科学信仰形成主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和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一般来说,在接受环境与接受主体的认知、需要、情感等协调一致时,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对有关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并可能产生一些联想,使接受的可能性有所扩大。
(四)接受中介的差异性。每个教育者在政治、人格、理论和能力素质及感召力,责任心、态度、方法、与接受者的情感关系、运用各种载体的能力等方面都各有特长与不足。如教育者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是否正确、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是否具有高度的政治纪律性、是否有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确立教育关系的能力,激发、激活接受主体、接受需要的能力;根据社会要求和接受主体的实际,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教育内容的能力,引导、调控教育活动过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对接受主体的接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教育者能否引导接受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积极向上方向发展的前提。
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总是会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与此同时,其接受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总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以致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即使很小的心理变化对人们的行为倾向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所有其他的因素相同,“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一根很轻的羽毛即可使天平发生倾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效应发生的机制
接受心理是接受的心理准备,包括接受初的心理定式和接受中的心理转换、心理建构等,其中接受初的心理定式决定着后继的心理转换和心理建构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式是由于先前的影响而造成的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行为反应,它常常支配着人们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继而决定人们是否接受有关信息及接受的质量。
心理学认为,注意虽非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的发端。注意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与此相应,接受也呈现出两种情况:即主动、有意识接受和被动、无意识接受。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的微观发生,兼具有意识的感知和无意识的感知两种,但由于其接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更多的是无意识的感知。除少数高介入程度的人群外,多数接受主体总是在课堂教育、浏览互联网、阅读报刊、观赏景物、观看电视电影时,被动地、无意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信息,并在毫无觉察中产生“羽毛效应”的。这些教育信息只有一部分引发了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羽毛效应”,继而随机地、不断地积累才可能进入或改变接受主体心理上的“思想道德框架”。那么,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羽毛效应”及其累积,在其心理机制上该如何进行认识呢?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从感知开始。而感知效应是否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体心理中已有的心理定式,二是引发感知效应发生的信息刺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中,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式是相当复杂微妙的,因为大多数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式总是指向各种媒体中自己所认为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信息,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刺激的心理准备,只在心理定式结构的深层潜藏着,需在特定对应信息的刺激下,才可能短暂地浮到心理结构的表层,产生无意识的感知效应。接受者在接受刺激时,不仅需要调节心理定式的指向,而且不同接受主体对教育接受的感知定式也迥然有别。我们认为接受主体基本上分为外导型和内导型两类。前者较易接受他人影响,后者一向较注意自己内心的事物,固守个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两种类型的接受主体各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及喜好,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的创制和组织必须投其所好,符合接受主体的心理特性,引发其注意,产生心理轰动,引起心理共鸣,以使接受主体能在无意识中接收教育信息,产生“羽毛效应”。这时只是“接收”而非“接受”。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解码的过程,在“注意感知”或“刺激一注意一感知”之后,尚需经过“思维”、“整合和记忆”等环节。
接受主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对其进行理解。所谓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的反映是指接受主体凭借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感知到的教育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景象等模块“移人大脑”,并进行复制和再现,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形象和概念,运用知识和经验,间接地去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甚至不可能直接感知过的客观对象;概括的反映是指通过感知的个别属性和整体表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规律性。经过思维,把已感知过的材料,形成初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力加入进来完成意象世界的建构,而想象力的加入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中的理解活动,既可诉诸逻辑思辨,又可直接借助想象去再造意象。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属于传播学中的劝说性传播类型,主要目的是传道、解惑、改变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的行为,传播的内容往往很难完全直接理解、认识,而只有依靠对该事物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等进行分析,才能逐步理解其意义。
这些经过解析后的环节,在接受主体心理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刺激的不同时空条件下,其表现并不一样,有时可能在接受者浑然不觉的短暂瞬间便完成了“知觉效应”并成为影响其行为倾向的“羽毛”;有时可能在“知觉效应”发生无意识接收之后,又转化为理性的、有意识的审辨、理解和整合,从而得以接受与强化。如此一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过程中,主体心理的微观发生就形成了如下模型: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效应的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发生机制的探讨,目的在于反馈给教育者,以调节教育教学,获得更佳的效果。其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引起接受主体的注意。从上述模型中可知,注意是接受的第一步,因此,教育要实现其预期目标,首先必须使教育信息引起接受主体的注意。第一,用教育信息刺激接受主体以引起其无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主体在同一时间的内心活动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个别或少数对象上,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而言,针对具体的感知定式给以特定的信息刺激,从而引起无意注意,显得尤为关键。第二,无意注意的累积将会影响接受。这是因为,一方面,无意注意将累积成为无意记忆,也就造成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无意接受和无意强化。另一方面,无意注意可能转化为有意注意及理解,也就促使接受主体形成对信仰教育信息的有意接受与有意强化。而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的前提是教育作品的“优秀”(包括教育内容、信息结构、传输方式等方面),且有意注意的记忆保持效率胜过无意注意,则是心理学早就揭示的规律。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的接受和强化,均在主体的接受心理上产“羽毛效应”,并影响他的情感、意志及行为倾向。接受主体获得的众多的点滴信息,经过汇总,就会变为观点、判断、立场或结论。在将它们储存到各自的记忆“狭缝”中后,就可以随时调出,并影响与之相关的行为。这种心理历程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的“羽毛效应”发生与累积的重要性。正因为这种积淀,也就使教育功能呈现出潜在性和迟滞性。
(二)促发接受主体的感知效应。感知效应的发生,在于教育信息的传输能有效地刺激接受主体特定的心理结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能杏针对接受主体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定位”。正确强调并深入挖掘基于接受主体角度的定位,将“接受主体请注意”转换到“请注意接受主体”的新视角。这种“新定位”既充分考虑了现代社会信息众多的现状,又考虑了接受主体的兴趣、情感等有关心理因素,提出“重新定位”以适应时空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定位”最重要的无非是两点:一是“需要定位”,从“满足需要”着手。“需要”包括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二是“调整定位”,即“寻找新的焦点,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如此一来,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信息引发的“羽毛效应”显然会效率大增。
(三)激活接受主体的思维,引发接受主体的联想。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也就是使接受主体掌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主要包括:激发接受主体思考和提出问题,激活接受主体联想更多的问题,激励接受主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第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激发接受主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传导者能够提出引发问题的问题。第二,联想是思维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同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激活联想更多的问题,有利于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接受中介要及时地对接受主体联想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升接受主体联想的积极性。
(四)不断唤醒接受主体的记忆。根据遗忘规律,降低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遗忘程度,更多地保留对教育信息的记忆,培养其对教育信息的熟知度和认同感,就成为教育者面临的难题。其解决的途径是,通过教育信息传播,不断引发“羽毛效应”,既唤醒原有的记忆,同时又引导其运用情感,培养其意志以强化记忆。而在操作中,就要有具体对策。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倡导新旧教育信息之间有着延续性的“续集性教育”。究其实质,这种“续集性教育”,正是建立在接受主体的心理倾向对于熟知事物的认同、又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刺激的基础之上。其引发的“羽毛效应”则不仅加强了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记忆,而且累加了接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认同度。当然,这种“续集性教育”并不仅是一种如电视剧情节延续的模式,而是在内容、教育主题语、教育风格延续一致前提下的多元化的创新。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心理效应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要充分了解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效,还需要更多的同仁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上一篇:浅谈“回到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