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5-09-28 08:58

  论文摘要:刘少奇是中共历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原则、方法等,刘少奇都提出了独特而深刻的、富有开创性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论文关键词:刘少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一
  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刘少奇同志的一贯思想和主张,他把这一思想和主张提高到了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高度。刘少奇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列主义呢?特别是一个共产党员,不学行不行?少学行不行?不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列宁的有名的话。革命的行动是受革命的理论指导的。理论正确,指导正确,革命就能胜利,否则不能胜利”。在1950年马列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刘少奇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对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在兼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为办好马列学院,刘少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党和国家培养和教育了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干部,而且他本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也日臻成熟完善。在这之后,刘少奇虽然没有主管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他依然非常关注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必须长期重视的战略任务。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克服自身弱点的有力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而准备又不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成立的。党成立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不仅使党的主要干部来不及读马列主义原着,即使能读的也很少读完、读懂,而且广大党员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正因为党对马列主义理论准备的不足,才导致党内不问断地出现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例如,1936年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刘少奇批判了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错误倾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产生这种错误倾向的原因,从实质上强调了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刘少奇指出,中国党有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的精神,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但就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那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
  “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理论上的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因此,“中国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到完全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只有掌握这个武器,才能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情况变化了的时候,及时地改变战略和策略,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但是,马列主义理论不会主动地跑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中来,要想使党员、干部和群众从对马列主义的“无知”向“有知”转化,使党从错误思想倾向向正确发展方向转化,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党的历史实际,以共产党员的修养和锻炼为重点,对干部进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这是党克服自身弱点的有力儇证。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关党的巩固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宣告了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但由于中国共产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迫于斗争的需要,使得大批农民、小资产阶级被批准进入党的队伍。党员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党的理论水平的相应增强。尤其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严重影响到了党的巩固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这一点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只有这个矛盾的逐渐解决,只有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教育与锻炼,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反映在党内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相反,如果党内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自由泛滥起来,甚至侵夺党的领导,压抑无产阶级思想的发展,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就要后退,就要缩小。因此,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党员,提高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要求“一切加入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他们必须抛弃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克服自己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倾向。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而这种改造,又常是一种长期的艰苦工作,对于许多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来说,当其还不完全自觉时,并且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如果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革命事业的发展,使共产党员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刘少奇倾注了大量心血。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助于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但如何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际,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具体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有时甚至使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如何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正确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要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间较短。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只有4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把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在马列主义传人我国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大部分着作还没有中文译本,而且革命导师的着作大多是结合欧洲革命的实际进行论述的,而中国与欧洲相比又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马列主义中国化和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是有困难的。就主观方面而言,党内大多数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还很低,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再加上他们不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不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从欧洲的形式变为东方的形式,变为中国民族的形式,并与中国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密切结合,致使中国革命曾经遭受到惨重的失败和挫折。
  可见,马列主义中国化这个任务的有效解决,只有依靠具有较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的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的同志,而这类同志在党内还不是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禁止宣扬马列主义,使得“中国的马列主义宣传者是受过很多折磨的,因宣传马列主义受打击、坐班房的人很多,被判处死刑的也不少”。从党的实际情况来看,党内有不少从实际工作中走出来的干部,他们有极其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然而他们没有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刘少奇指出,这些干部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理论,养成学习的习惯。这是因为“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如果只专心从事实际工作,“不加强政治学习,不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那就有危险性,就会脱离政治,脱离基本理论,使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发展起来。因此。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政治,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宣传马列主义。”
             二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我们非常需要这种理论。但从党的具体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一方面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上又是先天性的不足。早在1941年7月,刘少奇在分析党内斗争出现错误倾向的原因时就曾指出,这“是党内同志的理论水平一般还很低”,成的。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地解决这一实际状况,是刘少奇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常规做法是集体培训和集中学习,党校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首先,加强党员修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刘少奇极为重视党员的修养问题。在他看来,党的一切工作,一切胜利都是靠党员的努力得来的。没有各个党员的努力,党就不能前进。只有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努力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品德,才能更好地建设党。但是,党员是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再加上党员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觉悟并不能自然形成,要经过教育,所以党员必须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也就是说,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造党员的世界观,使他们坚定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刘少奇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为加强党员修养,刘少奇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使党员具有“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那就是最值得、最应该的”胁-优秀品德。一方面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明确,身为党员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党内,在人民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能够在患难时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他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气节”。一方面应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刘少奇指出:“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不应该只满足于书本里的一些知识,不应该以不参加体力劳动为荣,不应该再是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了。”他强调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倡导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课余劳动,就正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实际劳动操作去体会人类劳动的伟大作用,‘增加对于劳动人民的了解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1957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一文中,批判了轻视体力劳动特别是轻视生产劳动的错误观点。他说:“必须懂得,光想占便宜,生怕吃亏的人,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是真有理想,能够站得住脚、能够得到人民信任的人。”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员阅读马列主义的着作,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规律,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要求他们着重调查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任何“离开实践的理论研究,轻视实践,而不将理论与实践联系,结果,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成死板的教条,而不能成为实践的指导。这当然是错误的,应该反对的”1941年7月,刘少奇在《答宋亮同志》一文中指出,“似乎认为只要有实际斗争的经验,而不要高深的理论研究,就能满足,就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似乎认为马列主义的理论,无须经过相当长期的埋头深刻的研究,就能把握得到的”的观点和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马列主义变成教条”,我们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情况,研究本国和世界的历史,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行动”。因此,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做到“密切联系革命实践,去学习它,运用它,掌握它,我们就能够了解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了解各阶级在目前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了解这些阶级在最近的将来如何行进和向哪里行进;我们就能够有确定行动方针的能力,能够对革命运动的前途具有信心”。·如何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一,要重视实践。“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其二,要重视理论。“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其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践,轻视理论的重要性,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种是过分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的重要性,轻视实践对理论的基源性与优越性。”这两种错误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正确解决与正确联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时并重的正确意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再次,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与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教育内容重要,教育方法也是极端重要的。刘少奇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家欢迎的,是马列主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另一种是大家不满的、教条主义的方法。刘少奇强调,我们在对青年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采取适合青年人特点的教育方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在斗争和实践中教育青年,即“在任何工作中不要离开教育,当助手要和教育结合起来”。如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可以进行阶级教育;在下乡进厂“三同”、“四同”时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反对官僚主义教育和反对****教育。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密切联系国际国内所发生的事件。如1956年东欧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使我国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影响。
  对此,刘少奇提出,要借这个事件把民主和自由的问题大讲一下,这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其三,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形式必须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有中等、高等教育经历的人,可以采取自学或必要讲解的方法,而对只有初级教育水平或文盲的人,则要从学习文化知识开始。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采取内容深浅不同和形式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尤为必要的。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必须注重各个要素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刘少奇认为,必须对加强自主学习、创造学习条件、利用好报刊宣传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刘少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处理好与其他文化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要为干部和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条件等方面的思想特别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为干部和职工的学习创造条件。刘少奇指出:“党的干部,就是党的领导骨干,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觉悟水平愈高,他们识别正确的意见和错误的意见、识别好的领导者和坏的领导者的能力也就愈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就愈高。”尤其是“部队和地方的老干部是我们党的精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骨干。他们有很大的功劳,人民是要感谢他们的”。四坦是,他们也有缺点,“就是文化水平低,技术知识少,业务能力差,因而应付新的工作有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刘少奇要求工作人员对这些干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干部的具体情况分别让他们学习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加快学习进度。“到1954年,全国有数十万干部参加了业余或离职文化学习,到1955年全国有干部业余文化学校3546所,在校人数为1308900人;干部离职文化学校256所,在校学员84729人。”部业余文化学校的建立和干部离职文化学校的建立为干部的文化学习和理论学习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并且经过文化补习的干部,后来大多都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对于工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刘少奇认为,创造学习条件是前提,但关键是落实。这是因为“要工人阶级站在先进的地位去领导国家,在各种事业中起领导作用,必须首先把他们组织起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觉悟起来,然后才能实现其领导任务”。我们对职工进行广泛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理论、顾大局、识大体、有能力的人。
  其次,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是一门非常抽象、非常深奥难懂的学问,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是很难学懂且很难领会其精神实质的。而党内党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刘少奇认为,学员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1948年党中央在华北创办高级党校,教学计划中有地理、历史和其他文化课,有人认为学习这些文化课是没有必要的。对此,刘少奇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说:“要学习理论,文化不够是一个缺陷。”“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你就“理论不起来”。其是我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志在旧社会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是尤为必要的。因而,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倡导“必须用极大的努力逐步扫除文盲,并且在财政力量许可的范围内,逐步地扩大小学教育,以求在十二年内分区分期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可见,刘少奇提出的学好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不仅是在过去历史阶段必须注意的,而且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学习方法应以自主学习为主。刘少奇不断告诫全党同志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因为“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我们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应放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人的高贵的无产阶级品质,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运动到自己的生活、言行、行动和工作中去,不断地改正、清洗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些与此相反的东西,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可见,我们主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阅读马列主义着作,这一点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胜利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观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是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加强党员修养、干部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教育过程非常科学。在教育过程中,刘少奇既考虑到了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又考虑到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既考虑到了教育原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又考虑到了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处理好与其他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之,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推进当时党的理论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些精彩论述,有不少观点是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本文只是作了一点归纳和提炼,以期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借鉴。

上一篇:浅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性思考

下一篇:浅谈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