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关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

发布时间:2015-09-28 08:58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一大到十六大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通过第一次飞跃,克服了死守马列本本的教条主义错误,较系统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及其精髓——“实事求是”;通过第二次飞跃,我党再次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创立了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创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时俱进”。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指的是我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看法。回顾我党历史,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如果说七大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顺利完成的里程碑,那么,十六大则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基本完成的标志。十六大报告是我党崭新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
  一、第一次飞跃:从背诵马恩列斯书本知识、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共经验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掌握。深入把握其精髓——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指出:“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了、丰富得多了。”这是毛泽东对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深刻反思。
  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遵义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之前,一直是肤浅的、贫乏的。首先,局限于从马恩列斯的着作中、从书本上去把握马列主义学说的具体结论,因而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教条主义倾向。建党时期和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我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大都是从马恩列斯的本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共的经验出发制定的,严重脱离中国实际。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只要从书本上学来就可直接照搬照抄的绝对真理,很少有人从方法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还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这时我党还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灵魂和精髓。其次,对马衷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也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这一时期,我党着重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现在看来,其中许多内容也不够准确)。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不够的,虽然瞿秋白等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都不够系统、不够准确,特别是役有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党早期思想方法上老犯形而上学、教条主义错误,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1935的年遵义会议,标志我党马克思主义观开始发生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最终完成,使我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达到新的境界。
  通过这一次历史性飞跃。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丰富得多了。到延安整风前后,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水平有了空前提高。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这种贡献突出表现在特别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并把此二者研究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论》、《矛盾论》和其它一系列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特别是有关战争的战略、策略问题的着作中,他深入地、系统地、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学说,弥补了以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里的认识缺陷,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各个领域及整个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与过去相比全面得多了,准确得多了,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由此创立了完整的中国化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通过这一次历史性飞跃,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深刻得多了。这种深刻性主要体现在我党较全面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特别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灵魂、精髓和方法。本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然而这一点,在我党早期,完全被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书本知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遮蔽起来了,而没有为我党真正认识和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一直把反对教条主义,恢复、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他特别强调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的思想。一再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他把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叫做“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用“实事求是”四个字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灵魂和精髓。指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总之,通过这一次历史性飞跃,我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较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个飞跃是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一次飞跃,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当时社会现状,总结第一、二次国内革命失败教训,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正确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式理解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胆创新。准确把握其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但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走了与民主革命极为相似的弯路。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深思。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整个社会意识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在全党全社会掀起一次又一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这对于改造人们的思想,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促使人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无疑都是有益的、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的倾向。
  首先,脱离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寻找建设社会主义方案。不顾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背景下我国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的社会现实,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高度社会化、生产力高度发展及西方文化传统为基础作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猜测性论述当作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盲目追求。其次,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把以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为主体内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当作教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加以固守。把阶级斗争当作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一般的原则,甚至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
  针对这种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他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魄力和敏锐洞察力,明确指出;“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继毛泽东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了深刻反思。
  为了实现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拨乱反正和伟大变革,首先,邓小平恢复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其次,邓小平以他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响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精辟论断。以此为基础,邓小平对无产阶级革命年代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了彻底变革和创新。他深刻把握蕴藏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并把它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实现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形态向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性飞跃。这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的里程碑式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意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世界,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谋求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再以此为基础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的大半生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他们面临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决定他们亟待解决、而只能解决的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并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问题(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因为没有直接实践经验,他们只能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列宁晚年虽提出过“新经济政策”这样的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但因他逝世过早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充分发展和理论阐发就天折了)因而在他们的着作中,关于阶级斗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显得极为突出,成为他们的学说的主体。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只具体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问题。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后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一项必须解决的崭新历史课题。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无产阶级政党所处的社会历史地位、生活环境、工作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用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斯大林领导苏联实现了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斯大林和苏联党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由于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革新,因而在如何看待、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党内斗争问题上认识不清,出现严重失误。

毛泽东和我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进行了许多成功探索。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毛泽东的一些着作、党的八大都曾提出了不少科学论断。但这些科学论断没有能够很好坚持下来,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没有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而彻底转变。毛泽东受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的影响,把当时国内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党内不同见解当作敌我矛盾,当作阶级斗争的表现,由此认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只有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才能“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也正是由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的影响,毛泽东的这些错误理论很快为全党接受,使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中途夭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可见,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深刻把握蕴藏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彻底变革和创新已刻不容缓。邓小平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主题内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从而较成功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历史课题。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创了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为首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三年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此作了全面、深入阐述,这标志着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这次新飞跃基本完成,使我党马克思主义观再次跃上新境界。首先,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精髓、本质特征的问题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精辟论断。在十六大报告中,他集中、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学说,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提出了思想认识的三个“解放出来”的要求,再一次强调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十六大报告深化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上,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全面发展了这一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特别是,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内容的新世纪我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总之,十六大报告是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新成果和这次飞跃基本完成的标志。******总书记明确指出,十六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以邓小平、******为首的我党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全党共同完成的。继邓小平之后,历史已经把******同志的名字写在了我党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光辉旗帜上。
  三、马克思主义观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区别和联系
  要清晰了解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历程,还必须深入分析这个历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两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一次飞跃产生于国际共运史第二次高潮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世界存在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一对矛盾先后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二对矛盾导致世界各地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第三对矛盾激起帝国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据此,列宁把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准确地概括为战争与革命。在这种世界历史条件下,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第二次高潮,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代。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国际共运史第二次低潮的谷底时期。
  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走势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变化,世界的特征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就国内而言,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以邓小平、******为首的我党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这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我党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从我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两次飞跃的内容及其性质不同。第一次飞跃要解决的是在当时世界历史背景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我党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同时创立了一整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就性质而言,这一次飞跃没有超出以革命方略为主体内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旧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次飞跃要解决的是在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一整套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方案和策略。这一次飞跃,就其性质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性质和功能的彻底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的彻底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次“哥白尼式”的伟大革命。
  最后,两次飞跃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不同。第一次飞跃提出“实事求是”的范畴,从共时性角度,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把握其灵魂和精髓;第二次飞跃提出“与时俱进”的概念,在第一次飞跃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性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动态本质。
  就两次飞跃的联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条件,第二次飞跃是在新的高度上对第一次飞跃的新发展。两次历史性飞跃是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其次,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从事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的,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最后,都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

上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展

下一篇:浅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