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问题
论文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不仅必要,而且应该加强,但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更新灌输理念,优化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灌输;市场经济;意识形态
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意见》在肯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中,方法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论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论中的灌输问题。
1新时期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理论灌输是不是过时了?这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一些人倾向于肯定的回答,其主要理由在于:“灌输论”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一元性、控制性,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多样性、选择性,两者根本相悖。但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市场经济与理论灌输不是相互对立的。
首先,市场经济崇尚的多样性,和“灌输论”所坚持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并不矛盾。既要看到,在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出现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要看到,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只取决于处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关系。从人类历史上看,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单一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没有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妨碍任何社会都有一种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我国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反映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其次,市场经济的选择性和理论灌输的控制性也不矛盾。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确实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例如,生产要紊的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配置给谁、配置多少,要通过市场选择;市场主体优胜劣汰,要通过竞争选择,如此等等。市场经济的这种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但是,市场经济只是社会生产要素的一种配置方式。并不直接决定人们的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直接决定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个体意识发挥影响。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以自由市场经济着称,但是,在思想领域从未放松过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拍舆论中心主任埃弗雷特·莱德1995年1月在《读者文摘》撰文,对该杂志1993年关于美国四代人的主要信念和价值观所作的民意测验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价值观念方面在各代人之间是惊人的相同。可见,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思想教育领域也要反映其社会制度的要求,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因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应清醒地认识到,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意见》开头就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空前的时代紧迫性。
2作为灌输客体的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性、多边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大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这些变化对灌输活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传统的灌输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把握他们的时代特征,并根据其变化更新灌输理念,拓展灌输空间,创新灌输方法,提高灌输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及对灌输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灌输的接受程度下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他们更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在今天的校园里,很难再有人人都唱一首歌的现象,也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共同的偶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生价值讨论的深化和对“自我价值”的反思,大学生抛弃了传统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观念,渴望摆脱权威、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这一重大变化,使得他们对传统灌输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不再满足于上传下达、硬性灌输的方式了,而渴望兼收并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灌输信息,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接受内容。
(2)物质追求逐渐攀升,对理论灌输的需求意识星现出弱化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驱动和现实的需要,使得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日益上升,汽车、洋房、旅游、健身已成为现代人的四大追求,信息投资、品牌消费、人际网络、文化快餐已成为当今时尚,而对理论灌输的需求意识呈现出弱化的倾向。当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就业、人际交往的多种压力,因此需求更加理性、务实。“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有成’作为评价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这使得理论灌输的空间越来越小,理论灌输的难度越来越大。
(3)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灌输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信息渠道多样化,大学生的胸怀视野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这样,就改变了传统大学生的单维型、封闭式的思维模式,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开放式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灌输的过程中,拓宽灌输途径,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更加灵活的手段和更加丰富的载体来开展灌输实践,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3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理念的更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灌输客体对灌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此,灌输理念的更新应围绕着如何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展开。
3.1必须增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实现灌输客体的主体化
在灌输过程中,主客体关系是互动的,没有这种互动,灌输就不可能深化。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迫切需要增强灌输过程的互动性。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外在灌输才能成为大学生有价值的活动,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输。反之,如果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只能复制教育者事先编排好的程序,那么,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状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灌输过程中,要从传统的以灌输主体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灌输客体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坐标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把灌输客体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灌输客体主体化。
3.2必须增强灌输内容的时代性,实现灌输内容的综合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批判思维的发展,都意味着对灌输接受的选择性增强,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因此,在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其运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就当前而言,在灌输内容上,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现实实践活动,解决人们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灌输内容的领域。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即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灌输教育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着眼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必须改变灌输方法的单一性,实现灌输方法的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灌输的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灌输的方法和形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具体来说,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实现从直接灌输向间接灌输的转变;坚持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的灌输,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实现从显性灌输向隐性灌输的转变;坚持灌输与党团组织、学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