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毛泽东思想
论文摘要:建国初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为了改变党内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战线,为党领导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莫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次理论教育,在全党以加强党风为目标,在知识分子中以思想改造为目标,在工农大众中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目标。理论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党内党外分层次,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重点,取得现实的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建国初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生重大的历史转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党的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
从党内干部队伍来看,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出现了“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虽然在延安时期开展了改造学习的整风运动,使党的广大干部进一步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基本方向,使党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延安整风运动主要锋芒是反对教条主义,在反对经验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在同等规模上展开。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懂理论、掌握科学技术的干部和管理人才,必须有一支懂理论会领导的干部队伍。可是理论学习的欠缺,经验主义倾向的存在,成为党内一部分干部对于党的政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中缺少坚定性和远见,缺少对于新事物的敏感性,是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倾向以至功臣思想、蜕化思想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执政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员队伍从解放战争的后期就迅速扩大。至1951年3月,共有党员580万,其中五年内增加470多万,近两年内新增加270多万。以致党内有许多党员不够标准或不完全够标准。因为“这大部分是由于在过去接收党员时降低了条件,同时在党内对于党员的教育又不够,没有尽力把这些不够标准的党员提高到适当的标准上来。”建国初期的第一次整党,除了清除少数混人党内的坏分子外,对不够标准的党员主要还是进行教育和改造,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重要方面,以提高觉悟端正世界观为目的,使其在政治上组织上够上一个党员标准。与此同时,千千万万的优秀分子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中央提出,接收新党员,除了必须符合八项基本条件,“还必须向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以便在更高的水平上提高他们的觉悟,即把他们提高到党员的觉悟水平上来,然后才能接收他们人党。”
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战线的重要手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没收官僚资本,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这一切都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空前有利的条件。但是,残留在思想领域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是一下子可以随着社会变革而改变。周恩来同志1951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津两地高校教师学习会上说,“现在,工人阶级有工人阶级的想法,城市小资产阶级有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想法,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想法,只要各个阶级存在,他们不同立场就会存在。”没有共同的立场,就不可能迅速恢复经济,不可能顺利开展土地改革,不可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也就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就是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周恩来同志还分析过,不少知识分子与旧的土地制度相联系,土地改革涉及到他们的利益,不改变世界观就不可能站到人民的立场上去。即使一些知识分子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转变立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文艺工作者在延安读了很多书,又住过延安学校,还是没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所以,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还必须引导全社会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不间断甚至是艰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提高劳动人民的觉悟和理论水平,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为有最高理论水平的民族之一。”
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了全党全社会的理论水平,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党领导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全党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是在全党以加强党风为目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增强党的战斗力,建国初期开展了党的整风。为使整风收到较好的效果,1950年4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强调指出,进行整风是为了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提出关于整党和建党的要点,其中要求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为了防止进城后党的干部脱离群众、蜕化变质,中央决定开展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其内容包括三反、五反。中央要求在思想上着重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彻底揭发腐化堕落行为和官僚主义现象。中央强调,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克服和反对党内的****现象,防止我们的党政军的干部逐渐被腐蚀,防止党员于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直至脱离革命。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才能在思想上建立起防止资产阶级侵蚀的盾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贯彻到执政党的党风教育中,并结合生动有效的一系列形式进行,对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在知识分子中以思想改造为目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讲到知识分子问题时指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提出“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经过他们自己的业务的实践”,以及“经过一般理论的学习”这三条途径来实现。对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两个重点:一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批判唯心主义思想,使知识分子改变世界观和学术立场。通过生动具体的思想斗争使知识分子自觉认识唯心主义思想的反动性,学会鉴别唯心主义思想,从而较深切地认识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性;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教育,使广大知识分子逐渐转变在政治上敌我不分思想倾向:逐渐转变脱离工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逐渐转变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倾向等等。大多数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改造不同程度地放下了各种包袱,丢掉了盲目性,克服了旧思想,转变了立场,接受了新思想,提高了自觉性。他们感到前进有了方向和力量,开始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高校是培养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我党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对旧大学的改造结合起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广大师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并且结合社会实践的学生的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53年2月增设中国革命史。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对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是对在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工农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我国开展了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这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革命。与此相适应的国民教育首先以肃清封建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但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这种倡导和学习,对保证和推动这些重大变革的顺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经济恢复时期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中,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教育人民群众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支持赞成土地改革,做一个革命派,同时也教育全国人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大力开展增产节约活动,由此推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到社会主义改造前夕,1953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宣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纲》是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提纲》阐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学说,指出,我们已经具备了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基本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充分认识这种转变的现实,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农业进行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根本任务就无法达到。提纲指出,把以剥削工人阶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实质上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一提纲的宣传使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
三、建国初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启示
首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分层次进行。党内党外有区别,在党内干部教育是重点,这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原则。
建国后,中央一直强调要求全党不间断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此作为党在和平时期的学习任务。考虑到多数党员文化水平比较低,要求干部或党组织的负责人不仅要带头学好,还要尽力担任理论教员。“担任党的教育工作,帮助自己的同志学习,是党员最高尚的义务和荣誉之一。对于党的高级干部,中央则有特殊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中就明确提出:“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主要责任是在党的高级干部身上,发展全党理论学习的主要责任也是在党的高级干部身上。”所以,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模范,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便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通俗化,从而提高全党和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
在党外,大多数的群众还是根据具体的实践来了解党的政策正确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所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结合实际,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制定必要的宣传提纲。在这个问题上,刘少奇同志提出两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一是对于群众的教育不能只重视时事政策的教育,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后者更为根本。“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不能马上见效,效果在后边,在将来,‘百年树人’。”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要注意思想斗争,党内外要有区别。因为我们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允许它们发展,就不可能肃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在党内,只承认一种思想是合法的,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马列主义。在党外,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非马列主义的思想,还是合法的,但是要批评指出它的错误。党内党外要区别对待。”
其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苏联的联共(布)党史、毛泽东着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关材料。客观上有教育对象层次多样化的原因,党中央的初衷也是希望全党和全社会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毛泽东思想始终是教育重点。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典范,它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联系最为紧密,又被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真理。1950年12月和1952年3月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重新发表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马列着作和毛泽东着作的热潮。为了配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年至1953年,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事实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武装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规定党员干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若干篇目,是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经常性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教育,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理论水平。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需要建立和形成一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建国后,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在解放前已经翻译出版了若干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主要着作的基础上,又翻译出版了不少经典着作。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主要是做好大量的通俗化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渗透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渗透于党的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渗透于各种党的文件和宣讲材料中。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邓小平论述了群众路线和领导与群众的辩证关系,无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现。这对于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直接的。可以说,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占领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战线后,才能够对人民群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外,有两个观点值得探讨。一是有观点认为,建国前三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即使联系实际往往也是主观臆断的和随意剪裁过的“实际”,是为了一时的政治需要。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在始终与党的中心工作相联系,也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际相联系。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要求,共产党员的天职之一,就是经常性的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与主张,还要把群众的想法和情况报告给党组织,以便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当然,由于建国初的一些具体情况,要求党员干部学习苏共《联共(布)党史》等一些苏联教科书时,较少考虑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确是导致教条主义的原因之一。
二是有观点认为,建国初期的理论教育和学习活动都与政治动员或政治运动相联系,对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负效应。这种观点也是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条件所做出的评价。一方面,没有这样声势浩大的运动,人民群众对于新生政权的主张和党的各项工作是不可能有深人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动员式的教育形式,通过群体间的相互感染,能够造成巨大的声势和规模,广大群众获得对政治权威和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减少他们疏离和对抗意识。虽然这种形式伤害了一些人,也有不少知识分子极不情愿介人动员式的教育。但是,我们从今天客观地看,马克思主义在建国后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对于工农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的说来是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教育活动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引领时代,对动员群众,推动建设不断发展起了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