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演进轨迹与发展趋势
哲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科学,孕育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线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为最高成果,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社科团体、社科阵地等主要方面,风雨兼程、厚积薄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发展之路。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课题南。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救亡和发展两个历史性课题。自1921年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社会科学“文库”中的不同社会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社会科学的总结,离不开对中国历史的归纳;中国历史的反思,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的求索。
时空可以转化,纵横可以捭阖。人类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对时空进行有效的掌控与运用,总体把握、达到平衡。在时间的纵向维度,经济、政治、文化等有一致性,也存在不同步;在空间的横向维度,地区、部门、行业以及人与人之间,有相同性,也存在差异,有的还很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时空兼顾、协调推进,优化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空间上分清轻重,时间上注意缓急,把握本与末、主与次,补短板、守底线、增后劲、促和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要“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在苦练内功、增强内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有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谋划,又要有主动发声和积极竞争的举措,努力在时空转换的各种维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央提出的在城市工作中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提高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提高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提高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积极性”,就是很好的体现。
归纳起来,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统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_是社科研究的协调。统筹社会科学研究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统筹学科与教学研究[36],鼓励形成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和跨地域的联合研究机制。二是社科基地的协调。综合考虑地区、行业、学科布局,形成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的纵向研究基地体系;逐步新增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的高水平综合型研究基地,实现在重要的研究领域做到基本覆盖,形成经济、政治、社会、外交、法律、国防等领域的国家级“智库”和“思想库”,提高基地的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水平。三是社团治理的协调。推动依法自治,首要的是遵守外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制度由外而内的转化,实现内外制度有机衔接;同时基于公正、效率原则的考虑,按照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完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重大事项报告、民主集中等内部制度,提高自我治理能力。四是社科普及的协调。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要求,积极将社科普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科普及中将普及知识的要求和大众知识的需求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的严肃性和大众知识的趣味性结合起来,将社科普及的传统形式和知识传播的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协调多种需求和模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让人们干事有力量、办事有效率、遇事有主见、谋事有思路,不断增强社会理性,为党的执政理性打下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第_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1]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科学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与时俱进为中国社会科学铸就了灵魂和生命。中国社会科学,在改革中体现中国特色,在创新中凝炼中国风格,在传承中显示中国气派,演绎了美妙神奇的中国故事、浓墨重彩的中国经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需要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受欢迎的普及服务、更有水平的阵地建设及更加健康的社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的共建共享。一是成果共享。不断完善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和转化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的紧迫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成果的复杂性与个性化、作用的间接性、效果检验的长期性等特点,保护科研成果转化参与者的各项权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加大研究成果报送力度,努力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服务。二是人才共享。在社科战线的所有工作者都是社科人才。要把他们都纳入社科人才队伍,建立起全方位的社科研究专家库、社科普及专家库、社科咨政专家库,服务于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于社会各界、服务于人民群众,从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熟悉国情、视野开阔、甘于奉献、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三是知识共享。要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面对社会热点难点增长、群众理论需求增多,需要增强为民情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按照人性化、对象化、主体化的方式,既提供雅俗共赏的普适性内容,又提供雅俗共赏的对象化内容,引导普及对象成为参与普及活动的主体。[37]四是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协同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对区域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才、阵地、机构、运用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采集、建档入库,形成完整的数据储备;把单纯数据库建成知识库,把单纯数据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把一般信息管理转变为全方位信息服务;统_全国规划管理数据标准,促进数据共享。比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利用不同数据库的资源互通和期刊资源共享,推进了学术资源的公益使用、开放共享,真正实现了“知识开放获取、学术走近大众”的建设目标。
子曰,“四十而不惑。”魏源说,“世昌则言昌,言昌则才愈昌。”
荟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2〇多个学科为一体的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人民认识人类社会的理论结晶。尽管尚存困惑,但已成就巨大,并且势头良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确,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新的征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继续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广泛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39]。中国社会科学正在凝聚和释放“理论”的力量,主观把握客观,在多变性中树立主心骨;中国社会科学正在凝聚和释放“理性”的力量、宏观统领微观,在多样性中弘扬主旋律;中国社会科学正在凝聚和释放“理想”的力量、乐观战胜悲观,在多元性中把握主导权。总结中国实践、阐释中国立场、凸显中国价值、高扬中国主张,中国社会科学责无旁贷、时不我待,使命崇高、前景辉煌。
上一篇:契丹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下一篇:博林布鲁克的宪政观和政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