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论西汉政论文的政治适应

发布时间:2016-03-31 16:47

  、反思历史教训,阐说治国方略:政论散文对汉初政治治理需求的适应

 

  汉朝是在经历了秦王朝暴兴速亡的历史演绎,楚汉战争的杀伐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然而,朝代的更替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索。因为,秦末农民大起义,迅速推翻了秦王朝,这_事实引起了汉初统治者深入思考。周王朝积德累善十余世才统_了天下,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了一统大业。但是,强大的秦国被农民起义摧垮,而刘邦则借农民起义的力量统一天下。农民起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刘邦统治集团前所未闻的。他们获得政权之后,如何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总结秦亡的教训,研究巩固新兴的封建大帝国的策略,就成了统治集团思考和议论的中心政治问题之_。而这种需要,就为政论文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加之,此期的文人士子继承先秦士人的人格传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关心政治,与政治亲近”[1]以思考政治问题。其思考的结果表现在文本上,就是论说性文章中现实政治成分的增加。朝廷文人本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士,察盛衰之变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的思想,兼采诸子学说,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总结秦王朝迅速崩溃的教训,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及长治久安出谋划策,陈古论今,揭开了汉代政论文辉煌的序幕。

 

  因此自汉初始,陆贾、叔孙通、贾谊、贾山、董仲舒等人直到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们,就对刑德、治乱、藩国、边防、选官、赋税,盐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根据儒家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的阐说当然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但如果比较_下先秦儒家的著作,我们依然看到,汉儒所面对和思考的东西已大为具体化了。”]因此,汉初的文人知识阶层或在朝廷任职的文人,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纷纷以政论文为手段,陈说自己对新王朝兴衰的关怀。汉儒对国家、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在思想领域,士人积极地为新政府服务。他们自觉地拜倒在天子脚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丨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悻而有慚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刘邦对于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秦为什么失天下,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当陆贾在他面前称道诗书之时,他却以为马上得之实在用不上诗书当陆贾建议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时,刘邦才开始思考得失成败问题,便让陆贾著文以回答这一问题。其他文人与陆贾_样,适应这种政治需要,便以政论文的形式表达对政治的思考,这就有了陆贾的《新语》®和贾谊的《新书》。

 

  陆贾之《新语》,如前文所引《史记》载,系作给刘邦的,共12篇。分别是:《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

 

  在《新语》中,陆贾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上各时期、各朝代、各国家得失成败之理;列举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并陈述这些政治人物所涉及到的政治事件、社会影响、治世方略、处世方式等,从中归纳总结出自己所要表明的治国大略。这种论说,时时在为重建汉初社会秩序着想,为刘邦集团的现实政治统治服务。

 

  总观陆贾的《新语》,他首先强调治国要以仁义为本,反复论说行仁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说:握道而治,据德而立,席仁而坐,仗义而强。这样,他就把先秦诸子用以规范人行为的仁义_道德伦理规范,从统治者施政层面将其提升为国家治理策略。其次,陆贾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处理好德教与刑罚的关系,应当尚德轻刑。秦朝因酷法残暴,二世而亡,乃是因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但他并不绝对排斥刑罚,而强调要宽刑尚礼因天时而行罚”“进退循法,动作合度”“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再次,陆贾《新语》重在言政治,总结历史得失的经验教训。正如王充《论衡案书篇》所言:《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6]也就是说,《新语》中涉及治国策略和治国理念,都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思考。正如任继愈所说,陆贾的思想,首先不是对某家的继承,而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7]因此,陆贾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因,从而寻找治国策略,其目的是探究统治方式,改造刘邦的统治思想。如果把《新语》与先秦诸子著作相比,就会发现,《新语》的政治性要强得多。与《老子》、《论语》相比,它不是探究世界本原的哲学论说,也不是在追究物质构成的精辟论述,而是从社会治理需要层面探讨仁义”“对于社会规范的作用;与《荀子》人性论相比,它不是探讨人的本质的善与恶,而是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探讨社会政治对于人的规范性要求。因此,“把陆贾和贾谊归为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准确,两人是汉初的政治人物。这也说明,从先秦到汉初,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政论散文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说,《新语》中过多的政治内容,陆贾本人被称为所谓的政治人物都与汉初社会政治治理需求有关。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为政治人物的政论文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如此,陆贾才在《新语》这样的政论文中增加了更多的现实政治因素。

 

  除陆贾的《新语》以外,贾谊《新书》也是适应统治者治理需要而出现的政论文。贾谊的《新书》是在西汉后期由刘向整理编辑而成。目前所见《新书》篇目为:《过秦(上、中、下)》、《宗首》、《数宁》、《藩伤》、《藩强》、《大都》、《等齐》、《服疑》、《益琅》、《权重》、《五美》等等。多数为政论文,也有一些答问和告诫之语。与陆贾《新语》_样,《新书》是为探索更有效的治国之道而作。贾谊的《新书》,主要贯穿民本思想礼法观念。《新书大政》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战之胜也”“民欲胜也贾谊深刻地认识到,秦朝曾经席卷天下”‘‘威震四海而到了万民离叛的时候,就会出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的状况和结局。因此,贾谊向汉初统治者提出警告夫民者,事之本也。”]这是贾谊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贾谊认为古代的贤君圣王,以礼义治国,统治持续六、七百年,而秦国专恃严刑峻法,结果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贾谊据此反驳那些认为更重要的人,他认为,要实行礼治,必须有一套符合的制度。所以贾谊提出改制,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贾谊虽然把礼治社会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张以礼治国,但他并没有摒弃法治的作用,只不过他反对如秦那样片面强调严刑峻法。就法治礼治的关系而言。贾谊强调。法二者均不可偏废,而应以为首。他说:“,祖有功,宗有德,始取天下为功,始治天下为德,因顾成之庙,为天下太宗,承天下太祖,与汉长无极耳。”[10]贾谊认为,建顾成(文帝)”之庙,是标志文帝不苦民,以德治天下的开始。所以,夺取政权靠武功,巩固政权赖德治。他认为,对于取得了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是需要的,二者交若缪缠缺一不可。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力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巩固统治。总之,贾谊也是从帝王统治的长治久安来论说政治。

 

QQ截图20160328111049.png


  因此,汉初,由于治理的需要,才出现了这种关怀历史事实和现实政治的政论文。然而,这些发论,使得政论文多为反思秦亡的教训,提出治世策略,这已不像战国散文主要探讨未来社会的建设方案,而是主要阐述重建大一统强国的种种措施。也就是说,政论文是以内容上总结秦亡教训、提出治国主张来适应政治治理需要的。

 

  到了西汉后期,政治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自汉元帝即位之后,西汉中央政权日益削弱,大权渐渐到了外戚、宦官的手中。这些外戚、宦官和朝中的_些大官僚,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勾结、互相利用,朝政日益腐败,政治越来越黑暗。早在元帝后期,便出现了外戚许氏、史氏和宦官弘恭、石显等交结乱政的局面,上层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已经表面化了。成帝即位以后终日游乐,不理政事。他任用舅父王凤(成帝之母王皇后之弟)任大司马大将军,操纵军政大权。王凤与另外四个兄弟王谭、王立、王根、王逢时把持着朝廷。所以班固在《元后传》中说:“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阳朔元年(24),有人向成帝推荐刘向的儿子刘歆通达有异才成帝召见了他,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成帝没有办法,只好让人报告王凤,王凤果然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15]社会的衰败,带来了严重的矛盾。西汉末年,出现了_种新的土地占有形式,即大商人、大官僚通过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占有大土地,如《汉书匡张孔马传》:成帝时身为丞相的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价,它财物称是。《后汉书阴识传》载:西汉末年阴识,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17]这些土地被当作商品买来并非只是一种聚敛的手段,而要在土地上进行固定的经营。如《后汉书樊宏传》载,樊重的田庄: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吏,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力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18]这些人交结官府,称霸一方,高利盘剥,贪得无厌,上层统治者过着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们大兴徭役,加重赋敛,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社会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适应这一形势,西汉中后期,又有《说苑》、《新序》等属于专论性质的政论文。《说苑》共二十卷,刘向撰著。刘向曾领校秘书,《说苑》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有作者的议论,以之阐说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哲理性。《说苑》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又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其意在劝诫汉帝,振作朝政,从而确保刘氏江山。这一动机,也决定了《说苑》一书所关注的重点,即在如何治国理政。刘向认为,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君道”(为君之道)臣术”(为臣之术)两个方面。关于为君之道,刘向借师旷的话作了说明: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就为臣之道来说,刘向指出: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很显然,无论为人君,还是为人臣,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建本刘向认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无论君臣,都要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因此,君道”“臣术建本就构成《说苑》_书思想体系的中心。也就是说,统治者们应当重视治国理政与道德修养的_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以巩固统_的封建政权,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在治国策略上,刘向认为应当爱民《说苑》主要在阐述治国之道和为君、为臣之术,也是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政论文。

 

  《新序》为刘向作®其内容大都和政治有关,多为劝诫统治者,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通过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反对暴政,反对奢侈的思想倾向。《新序刺奢》认为:桀纣不惜民力,施行暴政,杀戮无辜,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结果走向了反面,天下背叛,身死人手。这是刘向在告诫统治者罢省严刑峻法,爱惜民力。此外,《新序》中还有对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新序》_书的出发点就是为挽救西汉王朝覆没的命运而作,以维护和巩固汉朝的统治政权。卢元骏在其《新序今注今译》中说““其曰治国,则必为人君者率之以正,赏人之善,博采民隐,而师事之,国乃可治;其曰任贤,则必为人君者,能知贤善任,敬之礼之,以兴国政,以抑强邻;而退不肖,乃克免于战乱。故《新序》_书,其为兴教化、宏治道者,岂惟为汉规鉴,亦足为万世致太平也。”21]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新序》的谏书性质。作为汉朝王室的一员,作为饱读诗书的儒家知识分子,刘向面对西汉政治的曰益衰落,其内心固有的忠君意识和忧患意识愈发强烈。在内容上,《新序》记录先秦至汉政治家们的德行修养、用人之术、治国之道、功过是非、成败得失、智谋韬略以及守节之士、义勇之士的典型事迹,用以说明政治治国的方略。

 

  综上,政治生态的变化影响了政论散文。也就是说,西汉政论散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情况就不同。汉初,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事实,给予统治者以警醒和深刻的思索,加上百事待治的政治现实,使得政论文内容以反思历史教训,阐说治国方略为主。景帝、武帝之时,政治上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文吏的政论文谈及更多的则是治国之道和集权统治。到了中后期元帝、成帝、哀帝时,国家政治局势走向衰落,政论文则更多的是对政治危机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劝诫。

上一篇:政工研究方法刍议

下一篇:回乡见闻的创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