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回乡见闻的创新特色

发布时间:2016-03-31 16:53

  "回乡见闻"是陕西曰报春节后一段时间里的"接地气"栏目,从2012年开设,至今已有四个年头了。今年刊出的稿件,无论是题材的广泛性,还是数量和深度,均是最为突出的_年。它与记者们"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一起,两翼齐飞,相得益彰,让人看得"过瘾",甚至有种急等下篇的"期待感"

 

  新闻是创新型的工作。在党报的要闻版上为公务员们专门开一个栏目,形式上就具有独创性。这个栏目刊出的都是署名文章。内容也很鲜活,与干部们写的_些理论性学习体会文章有所不同,属于"体验式"报道,写的都是在最熟悉的家乡、与最熟悉的亲朋好友在活跃的话语空间里看到的和听到的,这种互动对话不存在任何隔阂,没有距离感,无需掩饰,无需造势,是出自人们心底的表达,因而具有最可信和最真实的一面。与记者们的"新春走基层"稿件相比,其共同点是信息都具有新闻性;有所不同的是在对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进行歌颂和礼赞的同时,"回乡见闻"则更侧重于问题采集和理性思考,以及由此提出的建议的积极面与可行性。还有,家在外省的,写回来的稿件在视觉的变换中多了一层可比性。

 

  这些稿件围绕的都是国家的大事,陕西的大事,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诸多民生热点问题。公务员写的这些稿件,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敢于担当的精神。下面,让我们来看_看今年刊出的由22个部门的干部所写的38篇稿件中值得夸赞的地方。

 

  、对法律、政策的宣传和"落地"状况,在"回乡见闻"作者中有较高的关注度。

 

  特有的法律、政策意识和水平是公务员的优势。尤其是与本职工作"对口"的那些事情,调查起来更加专业,解释起来更加到位,让人信服。如省司法厅干部写的《农村新建房屋的喜与忧》,谈到了盖新房没有合法手续,违规审批占用耕地的现象;《普法教育任重道远》谈的是农民工法律知识的缺失,并由此反省司法行政部门对农民工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省农业厅干部写的《变迁中的忧思》也谈到,家乡农民缺少法律知识,不知道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更多的是沿袭了族规的传统办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回乡见闻"栏目里的文章,在百姓的诉求中,饱含着许多政策性内容。有一篇文章叫《和群众的心贴得再紧些》,其中提到老百姓最担心的是:政策走在路上,服务挂在嘴上,实惠不能落到自己身上。作者写道:提起这些年政府出台的_系列政策,百姓们无不叫好,但对能否落实是有疑虑的,说明政府的为民意识还有欠缺。《惠农政策和群众"四盼"》,讲的是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和矛盾,如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来统筹协调;部分项目规划和实际需要有差距,执行难,像扶贫搬迁政策过分强调集中安置,存在"搬富难搬穷易""搬少不搬老"的情况。作者看到了这_点,把它写出来,作了分析,有利于弥合政策在实践中错位式的缺陷。《乡亲们对教育改革的期盼》_文的作者,写到他儿时的伙伴谈及孩子按就近上学政策被迫回村读书时,心里很不解,便劝慰了一番,说道:"与就近入学政策相配套的还有教师轮岗制度,城里的优秀教师会来农村任教的,农村的孩子会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没想到引来_连串的疑问:"城里的教师愿意来吗?我们这儿能留住他们吗?他们在农村教书会和在城里一样尽心尽力吗?城里的学校愿意让一流的教师离开吗?"作者虽然给乡亲们耐心地一一作了解释,但读者看来,真不知乡亲们的耐心会坚持多久?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是这些省直机关的干部们,春节回家观察事物手中的一把尺子。"回乡见闻"中的一些稿件,可说是现行法律、政策实践的"检验报告"

 

  二、敏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面前不回避、不缺位、不失语,体现"回乡见闻"作者们强烈的责任意识。

 

  我们常说:报纸要坚持问题导向。即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引导舆论的方向原则。为什么?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没有一条笔直的路。问题(或矛盾)总是伴随着前进的脚步,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不出现问题(或矛盾)的成功。唯有及时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让主观意识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找到和确立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如何体现在报道中,要做好并不容易。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认为,问题会淡化政绩,反反复复的成就报道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读完今年刊出的所有文章,我心里涌出来的第一句话便是:到底是经过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洗礼的,我们省上公务员的面貌大不一样了。他们所以能把看到的或听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写进了文章中,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这里面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份责任担当。

 

  那篇《列车上的感悟》就很有思想含量的。作者在车上与一位大叔的对话中,用自己的感受纠正了大叔(我想他也代表公众的舆情)心里对公务员的偏见,也为自己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追求。在这样的意识和思想高点的驱使下,写出来的见闻必然是好看的。陕西曰报的责任编辑谦称自己只是客观事实的"搬运工",但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对稿件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使问题导向落到了实处,使版面上有了问题、有了矛盾,有了批评的声音,解决问题的建议,给党报添加了一股生气,加大了吸引力和影响力。《变迁中的忧思》的作者是农业厅的干部,回家过年做这份"作业"难以想象的认真。他自己设计了调查表格,逐家逐户地进行走访。他在大赞大颂农村巨变的同时连写了三个问题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农业滞后问题;三是农民素质较低问题。这些问题写得他陡生几分伤感,以至于在文尾引用了诗人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跃然纸上。这篇文章作者写的环境污染指的是水库。另有_篇是写《农村建筑垃圾的去和留》,对于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田间沟畔、废井、截留河堤里、道路路沿,甚至倒在渭惠渠里的现象,作者深感焦虑,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当前农村有"五忧”,是直奔问题来的,哪五忧呢?亲情淡漠,赌博之风盛行,人情消费过重,游医骗钱,"读书无用论"再抬头。看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心里很伤感、很无奈、很纠结。这"五忧",我们的政府绝不能漠然置之。那个"读书无用论"再抬头,万万不可小视。在家乡人面前,出去上了大学,几年过去,见面不问别的,先问月工资是多少?房子是几室的?车是什么牌子的?一旦""的不好,就认为书都白念了,家里的付出都收不回来。至于人情消费,那篇《山姑娘,想说爱你不容易》也有涉及,读起来好阵震惊。作者以他沉重的笔、无奈的心情,写了商山一位乡镇医生一波三折的婚姻故事。细细地算了一笔结婚加人情的消费账。好在那女方一家还算是知情达理的,但算下来的花费还是让人捏了一把汗。如今,山村姑娘的身价高了,这未富先奢的嫁娶之风不可长啊!

 

QQ截图20160326150938.png


  三、认真的自我反思,使"回乡见闻"稿件的思想深度和时代高度凸显

 

  反思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所在,这是《喜看神木重整旗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一味地把资金投向煤炭,民间借贷危机造成了对发展的巨大破坏力。曾经的"神木模式"如今怎样了?作者通过成功和失败的两个案例便讲清楚了。现在讲"倒逼转型其实就是通过反思,告诉你这条路走不通了,你不得不去改辕易辙,换一种路子、办法去做。我们的国家大,要尽量少一点被动的"倒逼因为"倒逼"的代价实在太大。有篇文章说"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正如有位作者写的:"有些变化是喜人的,有些变化是堪忧的,但是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正确的疏导,正确的致富观和幸福观一定会实现。"神木人有的是信心。《年无公车》是所有作品中唯一散文化的见闻。围绕""的问题讲了三代人的故事。如今,自身为官,遇上了车改。我在报纸上从来没有读到过如此高职位的领导,又如此透明地把心绪的落差交给读者,交给它为之服务的人民,让公众都来听听他心底的声音。他说:"这车一坐十几年。经过了借车、占车、买车,从小心翼翼到沾沾自喜,再到心安理得。亦公亦私,时公时私。渐渐地用惯了特种牌照,走顺了公交车道,迎合了你来我往,方便了取东送西。……要车改了。不解、不满、不愿……真车改了,想啥说啥都没有用了。没车坐了,就去挤公交、钻地铁,便去走路。一路挤,一路钻,一路走。……刹那间心绪跌落到冰点。挤着、钻着、走着,感受着心理的落差,体验着速度的落差,经历着环境的落差……"文章的最后,写到了二舅既是感叹又是教诲那种似乎人人都懂却不易履行的大白话:过去,公车不私用,人笑你傻。岂不知公车私用,表面上缩小了空间距离,实际上加深了咱们的心理隔阂。……给公家干事,—定要公私分明,不能占的便宜一分也不能占、一分也不能贪、一分也不能拿。作者最终在文尾形象地从行车要讲规矩,重重地落笔在习总书记要求的"讲规矩〃行为准则上。把主题推向高潮。面对如此襟怀坦白的共产党员,公务员,我点赞,我尊敬,我信得过。读完这篇文章,我顿悟道:"人民公仆"这四个字,多么神圣丨分量重啊丨谁玷污了它,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四、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乡见闻"作者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积极建言献策。

 

  公务员们写的文章中,有一个共同点是乡村教育话题。什么村小学变成教堂、仓库啊,生源减少流失啊,对城挤、乡弱、村空等现象显得非常焦虑。对此,《对乡村小学的调查与思考》、《乡村公立学校生源流失令人忧》等文章都做了透彻的分析。有一位作者,对在城镇化进程中盲目地撤点并校导致村小学一个接一个消失非常担忧。他说:有学校的村庄才有味道啊。"他在《乡村教育忧虑与思考》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文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教育在乡村不可或缺,乡村教育不仅发挥着基础教育的功能,还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乡村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是一个具有深厚文明底蕴的文化概念。失去乡村教育,乡村就是一片没有灵魂的文化沙漠,人就会成为无根的飘萍。缺少乡村教育,乡音、乡情、乡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乡村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新农村建设不光是物质富裕,楼房漂亮,马路宽阔,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教育怡怡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公务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悟到的是,应该想方设法让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愿回来、能致富、想长住。这位扶贫干部在《我所熟悉的两个村庄》一文中,对比了自己家乡和所在扶贫点的发展后这样说:"如果农村里没有人,或者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扶贫工作重要的不是策划某个项目,更不是培训青年农民技能,让他们出门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而应该营造鼓励部分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的政策环境,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是的,我们应当重视现实存在,为议论颇多的新农村建设选好更切合国情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比不时地公布城镇化率来得更为重要。

 

  五、语言风格的乡土化,提升了"回乡见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我们常说:文风就是作风。干部的作风变了,老百姓心里气消了,记下来的文字都那么轻松、快活。《从民心看反腐》中的姑姑说:"自从打老虎开始后,各级干部见人一下子都客气了,出去办事再也碰不到吊脸撅嘴的公家人了。……以往,县上来干部,群众都说:照相干部来了’……去年的蹲点干部一来就是半个月,还真是来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的。

上一篇:论西汉政论文的政治适应

下一篇:人权与反人权的博弈: 论“二战”中的无差别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