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应循序而问
许多研究者提倡利用提问顺序来发现学生的思考程度和掌握知识的深度。早在1970年,Gall就曾在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中提到提问顺序的重要性,首先它为人们了解有效提问的组成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视角;其次在发展教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完善班级互动模式方面,提问顺序比问题类型更加有效。
在《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一书中,作者丹东尼奥认为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而,这种提问顺序被称作有效提问的典型特征。
一、循序而问的前提——关注问题的层次性
傅道春在《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一书中将提问的类型分为认知记忆型问题、推理型问题、创造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常规管理型问题五类。
其中认知记忆型问题和常规管理型问题以记忆资料、观察、分类、朗读为主,属于低层次的问题,而推理、创造、评价型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如果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单一,就容易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笔者根据傅道春对课堂提问类型的描述,尝试在课堂比较重要的5个提问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提问点1:课堂导入。提问类型:A.认知记忆型,提问样例:还记得物质的概念吗?B.推理型,提问样例:你从这个漫画中看到了什么?C.创造型,提问样例: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困难?D.评价型,提问样例:给富人物质奖励你认为有必要吗?
提问点2:重难点。提问类型:A.推理型,提问样例:价格上涨,生产者会如何应对?B.认知记忆型,提问样例: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C.创造型,提问样例:你能为小王家设计投资理财方案吗?D.评价型,提问样例: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吗?
提问点3:布置学习任务或课堂作业。提问类型:认知记忆型,提问样例:今天学了哪几个问题?
提问点4:课堂纪律。提问类型:常规管理型,提问样例:在书上第几页?谁来回答?
提问点5:教学效果评价。提问类型:评价型,提问样例:这位同学答得全面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问点不能固化,要灵活设计,如在学生具有的已知概念处设问;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处设问;在教材不同内容的比较分析处设问等。提问类型中增加高层次问题的比重,如创造类提问,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综合探究”等资源当作提问的载体,引导学生去进行探讨;也可以紧密联系实际,多提一些推理、评价类的问题,如可以结合社区中的问题、学生的思想热点、社会问题、社会热点、党的方针政策、国际问题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剖析,提出见解。
总之,关注好问题的层次性,在恰当的时机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让课堂循序而问,既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扩大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参与度,促进教学顺利展开。
二、循序而问的重点——关注核心和后续问题的有序性
核心问题指一系列能引导学生依次通过某个设定的思维操作的基本心理步骤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塔巴及其同事研究出一套以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提问策略并证实其有效性,在她的提问策略中详细说明了有助于学生关注某个特定思维操作的核心问题的先后顺序。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词;陈述简单,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在形成和提出核心问题时,教师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关注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并且应该善于设计这些有条理的、以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的观点和内容为中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措词一般是“什么”“为什么”。
案例: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学会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核心问题的模式设计如下:1.表格中对比了两种公司的哪些方面?(观察类)2.通过表格对比你对两家公司有什么样的感受?(回忆类)3.它们有哪些特点是相似的?(比较类)4.两个公司之间有哪些差异?(对照类)
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帮助学生从一种思维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模式或促使学习者形成新的概念体系,能够完全激发学生独立展开认知操作,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后续问题就是能“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能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的问题。
此类提问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此类问题的措词一般是:“你那么说有什么依据吗?”“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你能站在另一个角度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吗?”当我们提问后续问题时,其实是鼓励学生理解他们正在想什么,他们是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的,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也就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框教学中,为了突破如何树立正确择业观这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创设了以下问题:
择业的困扰:A.一定要找到与自己兴趣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行。B.只要有单位肯要我,工资低些我也去。C.考公务员吧,工作比较稳定钱也不少。D.打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淘宝上开个店,相信凭我们几个人的智商,自主创业一定能赚到第一桶金。E.打算继续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说不定过几年就是抢手货了。
设计核心问题:假如你是这位毕业生,你的就业思路是哪种?说出你的选择理由。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预设相关的后续问题:如果一年半载找不到与自己兴趣、专业对口的工作怎么办?工资低到什么程度你能接受?万人竞岗公务员你觉得你考得上吗?自主创业需要哪些条件?考研连续几年都失败你还考吗?这几个后续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就业观的思考,学生在各自观点的碰撞中开始自我反思,总结该如何选择就业之路,这样的提问顺序能成为学生生成独特见解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
以上案例就是采用了总分式的问题结构法,围绕一个总的核心问题展开,最后总结概括出所有后续问题的答案。针对重难点选择这种提问顺序,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编排一串有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考虑问题的迁移效能、难易度,还要关注高中政治课堂特有的情感引领。只有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提问顺序,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周荷秀 来源:新课程·教师 2016年2期
上一篇:释放对台政治信号
下一篇: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实现伟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