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上的政治变迁
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招呼话”,当它们成为观察政治风向标的窗口后,就变成了非同寻常的“焦点”。
近的一句是,2013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与市民郭婷婷握手时说“美女,你好”;远的一句是,1984年,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国庆游行时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前者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普通市民的问候,后者是普通市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候。从1984年到2013年,中国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语言成为最佳见证者之一。
从“小平您好”到
“强哥,你好”
众所周知,在“小平您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新中国民众对领导人的问候是“毛主席万岁”。
彼时,“伟大”“英明”的领导人是神圣不容玷污的,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文革”期间,这种影响更是登峰造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洗衣服时说了句“衣服的领子袖子容易脏”,都会被有心人士安上“玷污伟大领袖”的帽子。
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小平您好”标语的出现,并不是官方事先组织,而是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标语。学子们的初衷很单纯,作为改革政策下恢复高考的受益人,表达下对邓小平的爱戴之情。有人曾提议写“邓小平万岁”,但立刻就被否定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搞个人崇拜!”最后大家决定问声好,真诚而亲切。原本写的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兴奋的年轻人最终将其简化成“小平您好”。
但在当时,这样的表述有没有政治问题,人们心里并没底。“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国庆游行时在西单路口执勤的两个警察这样说。尽管当时已经不再提“万岁”句式,但生活中称呼领导人习惯上仍要加上职务。因此,“小平您好”已然成为社会政治气候的一个测压计,其后续的处理,对人们的话语空间至关重要。
后来,《人民日报》编辑几经犹豫,终于在二版上刊发了这张照片。随后,新华社紧接着也深入采访报道。“小平您好”传遍大江南北,北大学生松了口气,整个社会也松了口气。
日常话语的边界,也是自由的边界。“小平您好”的可贵就在于此,它重新定义了人们日常话语的政治边界。谈及领导人,不必再言必称“伟大”;对待领导人,仰视不再是规定动作,也可以平视了。自此,人们发自肺腑地感觉到,这个社会,风气真的不一样了。
对邓小平的称呼,还用了一个“您”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时期,粉丝文化开始兴起。喜爱胡锦涛的人们自称“什锦饭”,喜爱温家宝的人们自称“八宝饭”,合称为“什锦八宝饭”。在各大论坛、百度贴吧,都活跃着“什锦八宝饭”们的身影。“胡哥加油!”“宝宝保重!”这些听似家常般的昵语,成为“什锦八宝饭”们对领导人常见的祝福和问候。民间粉丝群的呼声还得到了官方的回应。
2008年9月4日,人民网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页面正式上线。
现在,民间话语不仅对领导人有昵称,对领导人的配偶也有昵称。微博上习惯称呼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习大大”,称呼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为“彭妈妈”。称呼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其夫人程虹为“强哥”“虹姐”。今年4月21日,李克强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看望芦山地震受伤人员。医院的一名行政人员抓起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写下“强哥,你好”,然后将笔记本高高地举过头顶。
领导人主动走下神坛
不可否认的是,从“小平您好”以来,民众对领导人称呼的日益亲民化,其背后另一重要动因是高层积极祛魅,“主动走下神坛”。
以本届领导集体为例,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产生。2012年12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刚履新一月,新华社就发布了“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率先介绍习近平、李克强的工作履历,还报道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生活。报道不限于文字,还发布照片,习近平牵着母亲的手散步,骑着自行车载女儿玩耍,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照……这些照片展现了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之外,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一面,不少网友大呼“很有爱”。
官方及时主动披露领导人的“私生活”,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有媒体评论,如果说新华社对国家领导人家庭信息的披露是在释放某种信号的话,那就是公开的信号,亲民的信号。2012年12月出台的“八项规定”和现在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这种亲民信号的政策落地。
网络推动政治开明
“信息之于民主,就如货币之于经济。”可以说,领导人政治技巧的转变,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江湖与庙堂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政治氛围的逐渐开明,还得益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小平您好”的时代,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是报刊,在当时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其传播范围可想而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电视的普及,才暂时弥补了由知识水平造成的信息鸿沟。进入新世纪以后,互联网迅猛发展,对民众而言,不仅搜索领导人信息更为简单便捷,也多了一个下情有效上达的渠道,还可以在网上发表对领导人的看法。
更为重要的是,高层领导人已经把通过互联网反映出来的民意,纳入执政考虑范围。2003年初,胡锦涛就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温家宝也曾在和网友交流时提到:“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开中国最高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先河。网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网友胡锦涛”。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网友胡锦涛”更有影响力的网络活动当属“开通微博”。2012年2月21日,敏感的网友发现当月刚上线的人民微博有个ID为“国家主席胡锦涛”,身份介绍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且经过人民网的实名认证。随着消息的转发,网络上立刻就轰动了,当晚就吸引了8000多名粉丝。有网友大呼“涛哥,我爱你~~”,也有网友发表博文:“胡主席亚克西!”
除了领导人的个别交流,高层领导还通过常态性的安排来倾听网络的呼声。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总理先与网友交流,收集意见,如今已经形成一种惯例。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通过中国政府网,开诚布公地回答了涉及经济形势、民生、三农、教育、医改、外交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温家宝与网友长达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触动了很多参会代表。来自内蒙古的委员白音门德就说:“互联网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新华社的报道在把互联网称作“民主新形式”的同时,也提到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作者:黄逗 来源:党员文摘 2013年11期
上一篇:政治制度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中国政治的“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