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2500年过去了,孔子学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成为了当代社会主义德法兼用、以人为本、德育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智慧资源。
一、孔子政治伦理思想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德法结合提供了历史根源
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为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的品德就像风一样,决定着平民百姓的品性水平的高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对于整个社会民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为政者首先在德性上要树立典范,做出榜样表率作用,起到明镜的作用,能够时常作为人们道德品行的镜子和标杆以促进人们道德修养的发展。
如果为政者品行低劣,那么人们的品性也好不到哪里去,社会的有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对此,孔子早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为政者要保持身正,才能实现政令畅通,否则,将会出现有令不行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混乱现象。
当下,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当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良之风,这些不良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导致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化。不少人都开始质疑干部的作风和品性,甚至为之嗤之以鼻。这急需提高为干部素质尤其是道德清廉为民服务的作风。
把道德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道德考核又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来展示,在各干部任职期间也要狠抓道德建设和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之日常化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道亮丽风景。藉此重拾人民的信心,形成相互信任的和谐干群关系。其次,还要严厉打击失德和道德败坏现象以示惩戒作用。最后,作为人民的代表要自觉地坚持以德治国的战略,自觉的加强道德修养,经常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为人民树立良好的公仆榜样。
“为政以德”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德治并不足矣。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后来被概括为“宽猛相济”。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即刑法禁令和宽恕待人,并认为只有把这两种不同的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才能做好治国安民这件大事。若只是使用其中的一种手段或是过度使用其一对百姓都会造成伤害,以致到不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因此,要宽猛相济,刑德兼用。这放到今天来讲,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战略。
我们党借鉴了孔子“为政以德”和“宽猛相济”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以江泽民、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战略。但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并不完全是孔子提倡的“德治”思想,孔子的“德”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主张实行“德治”是为了捍卫贵族、建统地主治。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在治国之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孔子过度推崇“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有实为“德治主义”之嫌。虽然孔子提出了“宽猛相济”、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但却未将法治置于合理充分的地位,法治的分量远远不够。今天我们要求强调二者有机结合,作为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必须统一发挥作用,实现二者的相得益彰。
二、孔子政治伦理思想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历史依据
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基于百姓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而言的,是与以君主为本相对应的一种思想。在古代百姓构成了君王统治的基础,以此告诫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作用,并施恩泽于百姓,给人们看得见的利益。其一,“所重民、食、丧、祭,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告诫统治者要像尧一样把百姓置于重要的位置。
其二,还要深爱他们,即“仁者爱人”,并倡导形成“泛爱众”的和谐社会氛围,作为为政者能够关系百姓之间融洽问题。其三,重视民众的作用,还要关心百姓的生计(温饱)问题,即富民,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吃饱喝足,有点钱花,少交点徭役赋税,就是生活富足了。
百姓富则国家富,孔子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告诫为政者要千方百计地使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其四,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施行“富而教民”,富而教民一方面包括为政者要积善成德,通过自身的高尚德性来感化百姓,对百姓形成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私塾教育的方式来实现道德教化和仁礼教化,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以使得平民也能够接受曾一度被视为贵族特权阶级专利的教育。孔子主张不仅要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些具体的民本思想对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影响。后来,人们把为政者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无疑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孔子的民本思想历经几千年光阴的洗涤仍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芒,其对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4年初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首次正式地纳入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不但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大全面发展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后来,中共十七大对“以人为本”做出了新的概述,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也是对过去社会片面发展的“补课”。我们坚持的“以人为本”不同于古代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古代民为邦本中的民是指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即平民百姓,“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或是地主阶级要重视百姓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重视民心所向的问题,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本思想,这里的民是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其他阶级。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孔子民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即重视人们,为民造福,同时对其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意识到人们的重要性,更要以人民为根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重视人的价值和天性,顺应人民的需求,允许人民追求自身的幸福,并千方百计地创造出条件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人民幸福。
作者:赖小娇 来源:青春岁月 2015年18期
下一篇: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