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清代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秦代虽然是中国古代社会统一天下的第一个王朝,然而其持续时间仅仅为15年,个中缘由除了专制暴政以外,其后果导致老百姓无法生存也是重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较稳固的王朝制度是从汉代开始的。清代作为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何况又是异族统治,能够绵延两个多世纪,比起其他短命的王朝算是相对不错的了。将这两个王朝的政治制度放在一起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汉人统治与异族统治之间的异同。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主要从人、财、物三个隶属于政治制度的要素进行阐述。
一、引言
政治制度是指在某个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比如现在常见的政治制度有分权、制衡、政党制、代议制、普选权和限期任职制等等。然而在以秦国为标志的封建集权专制的建立,却短时间内灭亡,给汉代的统治者带来了思考。“朕即国家” 、“君权神授说”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汉代的政治制度较秦代有较大改进,虽然它同样也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家族专制集权政体。清代作为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且又是异族统治,时间上亦不为短。从这两个朝代的比较当中,可以看出人、财、物及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汉代政治制度
(一)汉代政府制度与选举制度
汉代的政府制度主要是由皇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构成。中央政府的组织有三公和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这样的组织架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三权分立,即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各自相对独立。汉代的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肪、宗正、大司农、少府。
汉代选举制度目的是为国家选贤任能。虽然古代的官位是世袭,然而自秦汉以降,变不为血统、财富所束缚。就汉代前期而言,也可上溯到秦朝,正在从社会政治各方面,剪除封建特权,使贵族官僚化。汉武帝以前,选用官吏的办法大体有三:一是靠门荫做官,世胄承袭,即“任子”;二是靠输财为官,即“纳赀”;三是靠年资以超升,即“积久以致官”。这些选官办法不仅来源上单一,而且所选官吏没质量保证,不足以保障强汉的官僚政治。《文献通考》卷二八有言:“按汉制,郡国举士,其目大要有三:曰贤良方正也,孝廉也,博士弟子也。”这些变革使得统治者能够招到贤才良士为其所用,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二)汉代经济制度
对于一个国家或是政体而言,最主要的经济要素莫过于土地所有权、税收制度和底层劳动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汉代土地所有权关系基本上沿用秦制,分为官田、私田两种:官田国有,且不得买卖,盗卖或买官田者则处以死刑。私田可以买卖,民间多以契约方式处置自己的土地,如汉代遗存的“买地砖券”、“买田铅券”等。国外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汉代土地所有权实际上集中于专制君主,小农仅是占有和使用土地,所以,小农经营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小农是君主的奴隶。此外,土地税也是汉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汉律对土地税(一般为三十分之一,比秦朝轻三分之二)、商税(商人、高利贷者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对借贷也作了规定。禁止“取息过律”(一般规定“受息无过岁什一”),否则即是有罪的;禁止私铸钱,罚罪很严。
(三)汉代兵役制度
汉代的兵役制度是“全国皆兵”,然而其中也不乏变通之法。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民不聊生,造成大批小农破产流亡,因此兵源缺乏。富室、豪强则多以钱买得免除兵役的特权,这就迫使当政者不得不兼用其他兵役办法,如募兵、选募和谪兵等。
募兵:汉武帝时,在北军中增置八校尉,它们的所属士卒,大多募自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人民,这是西汉募兵的开始,以补征兵的不足。正是由于当时战争频繁,征兵不能按常规进行,从此以后,募兵以应战争几乎常态化。
选募:选募实质上亦为募兵,惟对应募者要求较高,要具备较好的体力、才智、技能条件才能入选。典型者如一代名将李广,这种选募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含有选锋的用意,也是战国时期“招延募选”制度的继续和发展。
谪兵:发囚徒为兵。这种现象为历代所常见。西汉的几次大规模用兵,征兵不足,也曾尽发囚徒为兵。谪兵并未形成一种兵役制度,只是为了迅速组军来弥补兵员不足的一种权宜之计。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兵和奴兵等等,然均不如前为招兵的主要方法。
二、清代政治制度
(一)清代政府制度与考试制度
清代政府制度多沿袭明朝,至清末学者张百熙仍称:“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清朝的中央集权比起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满清既以少数民族由东北入主中原,其统治体制依本民族特色也保留和创设了一些制度,政府制度与明朝是同中有异,可谓满汉杂糅,而独具特色。清代沿袭明代,不设宰相,牢牢控制着军政大权。但是,仍有内阁和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是氏族军事民主残留,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内务府专管宫廷皇室事务。科举考试大体可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清代考试内容陈旧,引导知识分子穷毕生精力从事无用之学,士人受到严酷的精神摧残,人格破损萎缩,使得士人成为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阶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
(二)清代经济制度
清代经济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清代18世纪的经济,达到了封建社会历朝以来经济发展的高峰。清前期,粮食及经济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亩产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兴盛起来。他们办工厂,雇佣工人,使得生产的地点和经营的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服务业、航运业及金融业蓬勃发展,贩运贸易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些产业兴旺发达是清政府赋税的重要支柱。清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并没有重大改进,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也没有实质性变革。
清初及清代前半期,田地多为官地、官田或公田、屯田。及至后半期,公地、公田大多被隐占、冒占、私占、私卖,渐渐沦落为民田;租佃关系及土地买卖的普遍化使得土地私有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公有制的衰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税收方面,清代承继明代的“一条鞭法”。此外,赋役在清代发生重大变革,“摊丁入地”及“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实施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深远。
(三)清代兵役制度
三、汉代与清代政治制度比较
(一)汉、清政治制度与选举制度比较
汉代与清代的皇权制度都属于父权制家天下的宗族社会。汉代设有宰相,替皇上管理日常事务,清代则没有宰相,全是中央集权。清代设立军机处,使得清代比汉代更为专制集权,兵士不再听命于某个将军,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政府为满洲人,思想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汉人官员,一方面拉拢,另一方面打压。这是区别于汉代政治制度的又一特点。汉代与清代的科举考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学习的儒家思想,不同之处在于清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
(二)汉、清经济制度比较
汉代与清代,在统治上有一本质不同点:在前者,至少在秦及汉代前期,正从社会政治各方面,剪除封建特权,使贵族官僚化,在后者,则使官僚贵族化或门阀化。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就是赋税。汉代主要有“田税”和“口赋”,另外还有各种“徭役”。 清代除了继承明代的“一条鞭法”外,还实行了“摊丁入地”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汉代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清朝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而被迫打开国门,已经有资本主义的市场趋势。这是因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的。
(三)汉、清兵役制度比较
汉代兵役制为全国皆兵。汉代的国民兵役,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三种,只有第三种,从二十岁便开始了。清代是由满族人来统治的,其早期的兵役制度带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如早期的八旗、绿营,均为“世业兵制”,后来的勇营基本上由汉人操办,选募乡勇,编为建制,成为晚清的主要军事力量。甲午战后成立的新军,效仿西洋,授予军衔,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是故兵役制度的变化除了与民族本身有关,亦与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有密切关联。
四、结语
汉代与清代的统治都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天下之上的。统治者牢牢控制着国家的军政大权,通过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机制,培养出服从并适合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僚。通过对人、财、物的合理运用,两个朝代的前期统治都还能相对平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统治者腐朽无能,不能顺应潮流时势,引起朝代的更迭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王晓宇 来源:数字化用户 2014年7期
上一篇:汉代的政治制度及其得失
下一篇: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