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化政治生态问题
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前我国政治生态环境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时有存在。怎样才能改善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呢?本文从纯洁政治文化,从严整饬吏治,依法治党三个方面来净化政治生态环境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良好的政治生态无论对于党的建设,还是对于党员干部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地方,更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所以,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是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我国政治生态存在的不良表征
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好较快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比如:一、买官卖官的潜规则;二、“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三、“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四、“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五、“干的不如看的”的为官不为;六、“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七、“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八、“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九、“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十、“不怕犯事只怕‘出事’”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政治生态”。
二、造成这种政治生态的原因
面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受到了污染,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一)官本位思想毒害深厚。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主义传统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多少贪官污吏“权迷心窍”、“财迷心窍”、“色迷心窍”、“鬼迷心窍”,深受“官本位”、“家长制”、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封建迷信毒害。哪怕是经商成功的人士也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光宗耀祖,才有社会地位,想尽一切办法跻身官场,进而炫耀自己成功的人生。
(二)价值观错位。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生以财富论英雄,论成败。唯利是图成了当代社会的人生梦想。众多的人迷失在这物欲横流的滚滚浪潮中,把“升官发财”作为从政的唯一追求。
(三)思想滑坡。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没有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各种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思想松一寸,行动散一尺。在思想上丢掉了群众观点,在实践上背离了群众路线。
(四)制度缺陷。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保障人们的活动得以胜利进行的规则,制度是刚性的。首先制度评价时是否做到了客观化,如果主观的评价客观化了,那么制度执行起来就是便利的,相反就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产生腐败。其次制定制度的“无知之幕”。制度制定出来是约束人的,制定者也将受到制度的约束。那么制定制度的人会不会为这些既得利益者开一个可以逃避制度约束的天窗呢,这就需要制定制度处在“无知之幕”之下,谁也不知道制度将会对谁更有利或对谁更不利,这样制定制度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的达到制度的公正性。
(五)权力监管不力。权力有倾向于腐败的特性,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因此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但对权力监督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个困境:高官腐败,下级不敢也没条件监督;同级因为利益关系,不愿意监督;上级又不能经常地把握实际情况,于是监督权力便成了一个难题。一旦权力可以在真空中运行,就很难保障它不泛滥出制度的堤坝。
三、优化政治生态的措施
大家都认为法不责众,刑不上大夫,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就很能证明国人在规则面前的态度问题。如果大家都带头讲政治、讲原则,守纪律、守规章,真正做到依有规,行有责,守有矩。那么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贪官污吏,那么严重的四风问题。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犹如表征,究其病根还在于全面从严治党不到位。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
(一)纯洁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灵魂。一个政党的没落,始于党内文化的没落;一个政党的活力,始于党内文化的活力;一个政党的先进,始于党内文化的先进。我们党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洗礼,培育形成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既产生了一些遁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进步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妨碍社会进步的消极、落后的东西,让党内政治文化受到“污染”。只有清除这种“污染”,才能使政治生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从严整饬吏治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优化政治生态,关键在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优化政治生态要靠优秀干部来带动。用好一个干部就会树立一支标杆,用错一个干部就会带坏一片。用人导向要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严把用人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纠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用人问题,坚决惩治任人唯亲、卖官鬻爵、违规提拔等不正之风,加大对选人用人的全程监督和倒查追责力度。选拔程序要严,健全组织部门近距离接触干部和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的考察机制和办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防止考察失真失实、防止“两面人”蒙混过关;坚持领导班子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尤其要规范提名权和“一把手”用人权;
综合运用纪检、巡视、政法、信访、审计等相关信息,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选人视野要宽,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和选派干部到基层任职力度。腐败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反腐败斗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周永康、徐才厚的立案审查,湖南衡阳贿选大案、山西严重腐败案的彻底查处,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坚定决心和刮骨疗毒、猛药去疴的巨大勇气。要坚持教育和查处并重、治标与治本结合,做到有案必查、有庸必惩,“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查处巩固教育、以治标促进治本。着眼长远、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三)依法治党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历来是重人治的,信奉“为政在人”“明君贤臣”的人治哲学。我们党长期习惯于用各种政策、文件、指示来管党治党,这种工作方法具有程序少、见效快、便于灵活掌握的优点,但易出现家长制作风等问题。要优化政治生态,必须实行依法治党,保障党的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依法治党的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和我们党内早就有了。恩格斯首次把“法律”概念应用到党的生活中来,将党的章程称为党的“共同法律”。列宁把俄共(布)的党章称为基本法规。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讲到,为了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规,还必须“制定一种详细的党内法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依靠完善的党内法规从根本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革党的领导制度,是共产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党的根本大法”、“党内法规”、“加强和健全党内立法”、“严格党内执法”、“完善党规党法”等提法,已在党内文件和党的领导人讲话中频繁出现。当前推进依法治党,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首先要强化全党法治观念。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宪法、党章和国家法律、党内法规的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率;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自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要把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法治素质,以保证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的实施。
其次要健全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治党”所依的法,既包括国家法律,也包括党内法规、制度。要抓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机遇,深化党内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严格党内生活制度、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等制度。要改变党内法规重原则轻细则、重实体轻程序、重规范轻惩戒等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关键要健全权力监督机制。一是加强民主法制监督。关键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以明确的制度规则保障人大财实际由党委做出的决策的审议权、修订权、表决权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权,保障政协对党委政府的建议权、监督权。二是加强党内监督。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坚持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生活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保证每个党员干部包括“一把手”都在党组织的有效监督之下;另一个是更好发挥各级纪律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遏止政治生态“雾霾”的产生。
作者:刘瑞芬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5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