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纵理论看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与语言政
随着全球化意识的崛起,国际间地域差异不断缩小,政治、经济贸易等各方面往来日渐频繁,对外宣传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上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外宣翻译作为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纽带,对国家对外宣传上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将从操纵理论视角下浅析意识形态对外宣翻译的操纵以及在外宣译介活动中体现出的语言政治。
一、引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对外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等与他国交流日益频繁,很多方面都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翻译领域的对外译介较之以前也更显繁盛,对外译介活动尤其是外宣翻译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外宣之“外”与外宣之“宣”便能分别体现全球化时代人们对我国文化外译性质与目的的界定。外宣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主要职责是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译介输出。故此,笔者认为译者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积淀以及语言功底以期提高译本质量。外译活动与外译话语是现今全球化语境之下国家间文化、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正面互动,外宣翻译这一特殊的译介活动处于一国意识形态操纵之下,受其制约。外宣材料的筛选、翻译策略的确定甚至是具体语言文字的表达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宣翻译又是与国家的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以及与他国良好的交流、沟通直接契合的,这也正是对语言所隐含的政治影响力的清晰阐释。下文将对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进行解读,并尝试指出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三个表征。
二、操纵理论与外宣翻译
谈及文化转向,我们首先会想到当代西方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人物勒菲弗尔(Lefevere),而“在谈论和描述文化学派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往往离不开操纵一词”(谭载喜,2004:243)。“很明显,翻译活动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学约束力下进行,在翻译过程中对对原文本的改写或操纵是不可避免的”(马会娟、苗菊,2009:168,笔者译)。综观操纵理论,翻译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改写,操纵理论超越了语言文本文字层面,考虑到文本之外的因素,强调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语言外的因素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操纵。
外宣翻译是指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27)。译者一方面受制于源语所在国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等社会因素,一方面又得考虑目的语所在国同等因素。作为操纵理论三个关键词之一的意识形态,在外宣译者的翻译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最大影响因素。对于外宣翻译主体的外宣译者来说,外宣翻译作为人脑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要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当权的统治者为维护现存体制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总是带有维护该体制的保守性质(吕俊,2008:44)。笔者认为学者所说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赞助人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权利与权力。外宣翻译具有对外输出特性,因此对外翻什么,具体怎样翻也应该顺应一国意识形态,不能与国家利益相悖,不能对一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影响,这也正是外宣译者应该审慎的地方。
三、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表征
通常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操纵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则是翻译活动受制于国家的政治操控,语言又是一国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活动与语言隐藏之下一国的文化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权力在人们的生活领域运转就意味着权力与知识和语言有紧密的联系。权力不仅影响知识的建构,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影响语言的使用,并通过语言影响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权力控制意识的目的”(薄守生,2008:128),也同样说明语言与政治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对于语言功能来说,外宣翻译的社会功能更能凸显出来,语言的政治力在外宣翻译中表征明显。笔者认为,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观点就是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平台,传递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渗透,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最终维护其根本利益”(黄书芳,2014:177)。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较高的国际地位,意味着本国文化被他国认可,意义重大。故此,在一国文化承载下,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涉及到的外译内容在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译质量的好坏是我们能否向世界传递好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这是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第一个表征。语言政治可以摘掉目的语受众原有的有色眼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提升话语权。
(二)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
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相契合的便是维护好一国的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与一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相吻合的,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在全球化话语下维护好国家形象也正是国家语言政治需要完成的“使命”之一。当今时代,各国都在大力宣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要求语言反映出来的国家文化能在外国受众心里塑造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特征的良好国家形象。
(三)促进与他国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谢天振先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仅需要把文本翻译成不错的英文,也要考虑译成英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英语国家传播,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谢天振,2008-5-9)。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针对官员的贪腐问题,“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样的说法被提出来,外译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We should continue to catch “tigers” as well as “flies”*…
*Referring to high-ranking offenders as well as petty ones.
“老虎”、“苍蝇”作为高频率词汇出现在各类传媒工具上,但是对于国外受众而言,单纯的直译文本“tigers”、“flies”只会让他们觉得不知所云,所以译本作了增加脚注的处理方式,这就顺应了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在对外译介中,外宣译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外译的,会受到其所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翻译策略的灵活处理能力以及对译入语文化深刻的了解,这就体现了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第三个表征。
四、结语
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表达,操纵理论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意识形态对外宣翻译隐形的作用力,通过对对外译介语言表达的操纵达到一国社会、国家或者权力意识形态所需求的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目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与他国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说明外宣翻译一方面应该注重文本信息的翻译处理,要顺应外宣翻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更应该注重文本以外意识形态操纵下语言的合理表达,以期顺应权力所需求的语言政治目的。只有这样外宣翻译才更能符合现代化进程中所提倡的“走出去”战略,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付艳红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5期
上一篇:法治与政治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