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政治史
近日,在台湾反对党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抛出《十年政纲》并明确表示不承认“九二共识”,并以新思维“台湾共识”取而代之后,台湾蓝、绿两营展开了2012年“总统”选战开打以来最激烈的意识形态攻防战。
而大陆方面,批评民进党新思维的层级愈来愈高,继国台办后,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明底在京表示,推翻“九二共识”必将损害两岸协商谈判的基础。
这是“九二共识”这个2000年被台前陆委会主委、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创造的新名词曝光率最强的一周。而这个名词究竟如何面世、对台湾的未来又有怎样的意义,也引发关注。
与其他民主地区不同的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激战焦点往往是台湾的政治定位,而不是内部的经济、民生政策。
蔡英文回应媒体提问民进党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时说,若那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没有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她称,1992年并没有“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到了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这个名词,当时的主事者,无论是前“总统”李登辉或是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都没提及“九二共识”。
蔡英文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理解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层次:1.这个名词是2000年后才被提及;2.1992年两岸间的确没有发表文字公告,确定共识的内容;3.扁政府时期明确否认“九二共识”,国民党单方承认只是在野党的政见。
蔡英文表达了自己的强硬态度后,马英九与国民党政府自8月底开始数度回应,并以亲身经历描述,对外保证“九二共识”的确存在,不是国民党单方创造。对蔡英文的第一个问题,国民党并不否认,但是后面两点,国民党有不同见解。
马英九先是在金门举行的“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和平祈福日活动时声明,不能推翻“九二共识”,若相关政策被推翻,“对两岸会有很大冲击”。
负责两岸协商的海基会及主导两岸政策的政府单位陆委会也在第一时间分别发布新闻稿、召开记者会,回应蔡的讲话。二者认为,蔡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不但会使两岸现有协议执行碰到问题,也将使未来的协商成为不可能。
此后,马英九数次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证明“九二共识”不仅重要,而且有据可查。马英九称,“九二共识”这个名称虽是后来才有,这就像“三一九枪击事件”、“二二八事件”,都是事后命名。而1993年海基会新闻稿及海协会的传真,即可证明“九二共识”的存在。
马英九称,自己当年以研究委员的身份参加1993年8月1日由李登辉主持的“国家统一委员会”(李登辉政府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任务是“研究并咨询有关国家统一之大政方针”,由李登辉担任主任委员)的例会时,会议主题就是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这个会议定调,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涵义彼此不同,这就是“一中各表”的来源。
马英九还认为陈水扁政府也曾承认过“一中各表”。他称,陈水扁在2000年6月27日接见美国亚洲基金会访问团时说,“新政府愿意接受两岸海基会及海协会之前会谈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是大陆方面却不承认,另外提出一个中国的政策。”马英九还提醒媒体,这段话至今还保留在台“总统府”官方网站。
此外,2006年3月马英九到美国访问,发现“九二共识”是可以推动的重要理念,回台湾后拜会陈水扁,说明“九二共识”是一条可以走的路,扁的说法则是关键在于大陆不接受“九二共识”,如果对方接受,他可以尊重。因此马英九就此推断,“陈水扁当年也不是没有弹性,是有条件接受‘九二共识’。” 蔡英文与民进党人之所以高调反对并得到部分选民认可,是因为“九二共识”这个名词的确是在2000年后才被国共两党提及,并成为国共两党对话的基础。
2011年9月初,苏起的一篇有关“九二共识”的文章引起注意。苏起在文章中称,“的确,‘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我个人的创见,但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新瓶旧酒’。1992年两岸之间确曾达成共识。这个共识是用函电往返及各自表述,而不是经过签署的单一文件来呈现,所以它有一定的模糊性。”
苏起在李登辉政府时期曾任陆委会主委,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都是台湾地区两岸政策的操盘手。苏起认为,正是因为两岸在1992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才有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以及之后7年间海基会与海协会的21次商谈。
苏起正是在李登辉政府成为看守内阁时提出“九二共识”,并得到国共两党认可的。若仔细观察苏起近年来有关“九二共识”的回忆和访谈,可看出其用心良苦。
2000年陈水扁和民进党的选战胜利曾让苏起忧心忡忡。“即将离开陆委会的我,非常忧虑双方立场很难有共同点。因为:共产党的立场是‘一中’,不谈‘各表’;国民党是‘一中各表’;而民进党是‘各表’,不谈‘一中’。三者间,‘一中’与‘一中各表’有共同点,但‘一中’与‘各表’却没有共同点。这就极可能造成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的僵局,甚至恶化。”
因此2000年4月,即将离任的苏起提出“九二共识”这个新名词。苏起认为,这个新包装可以掩饰国民党下台后,两岸执政党共产党与民进党在主权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并为民共两党创造一个共同点——如果加上双方意愿及一点点基本互信,难能可贵的两岸和解就可得以延续。
“当时我比较担心北京方面会排斥这个新瓶。不料北京海协会在明底就表示愿意以‘九二共识’重开两岸谈判,反而是扁政府拒绝接受。同时期,‘九二共识’越来越成为两岸许多人眼中两岸和解的桥梁。”
不可否认,正是基于“九二共识”,哪怕国共双方对此理解有很大不同,两岸海空运直航、大陆游客赴台旅游、ECFA等协议在事实上生效实施了,那些互相对准的炮架已慢慢被台湾人淡忘,干戈变玉帛,被视为国民党政府执政后最大的政绩。
但台湾毕竟是民主社会,哪怕“九二共识”带来的好处众多,但倘若“九二共识”果真是不符合民主程序的政治决策,也会被选民质疑甚至抛弃。因此1992年两岸官方是否曾经达成现今“九二共识”内涵所体现的共识,是讨论该议题的重点。
根据大陆官方的说法,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进行讨论时,大陆海协会建议,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台湾海基会则提出:“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基会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致信海基会表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协会的信后还附上了海基会提供的表述方案。
1992年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会,对海协会的表述没有异议。
至此,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形成了双方相互接受的具体表述,为海协会和海基会继续会谈奠定了政治基础。而这两封信件的内容,被视为大陆与台湾泛蓝阵营所承认的“九二共识”。
1990年,李登辉执政初期,对“一个中国”并没有异议。1993年,在国民党十四大上,时任陆委会主委的黄昆辉在“两岸关系报告”中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基本立场进行了梳理。黄认为,国民党十三大提出本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马列共产制度的专制统治,并以民主、自由、均富为国家统一蓝图,并引述党主席李登辉的讲话称这个立场要坚定不移,而现阶段,建立共识乃当前大陆政策的首要之务。李登辉的总结发言也称,国民党背负的是海内外中国人的期望,要以开阔的胸襟促进国家统一。
虽然黄没有进一步阐述“共识”的含义,但彼时将“台独”列入纲领内容的民进党正逐步强大,在立法机构有不少席位。当时,台湾内部对台湾的定位有前所未有的大辩论。
1990年,李登辉推动宪政改革,主动邀请民进党人参与“国是会议”,讨论台湾民主改革与政治定位。双方最大的分歧依然在“统”、“独”,但最后还是在两岸政策上达成共识,即“肯定‘两府’的现实,经济等功能性交流从宽,政治谈判从严”——不过,国民党坚持“两府”也是“一国两府”,并主张未来走向统一;在野党则主张“两国两府”或“一族两国”。
这也意味着,国民党政府在1990年代与大陆接触时,其主张一直是“一中各表”,并曾与在野党交流过,试图与大陆达成共识前在内部先达成共识,只是“国是会议”的收获很小。
在野党的新主张
“对民进党来说,‘九二共识’并不是经过台湾社会充分讨论的内部共识,却成为两岸现今执政党间的共识。因此对民进党及其代表的民意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何况这个名词是在2000年后才有。”民进党内的开明派、扁政府时期的海基会董事长洪奇昌称。
洪奇昌并不否认海协会与海基会在1992年时曾达成某种共识,否则两会也不会坐下来商谈。“但这个共识不是台湾内部的共识,没有透过民主程序、国会参与,固然民进党人会难以接受。”
蔡英文在否认“九二共识”的同时,提出“台湾共识”。蔡英文先是理性地讨论两岸间的合作,并称若民进党能重新执政,也不会废除两岸间签订的类似ECFA等协议。民进党《十年政纲》中有关两岸关系部分的描述称:“为维护区域的和平和稳定,双方都应超越旧的历史框架,‘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以寻求战略互利的战略思维。”
这位反对党党魁称,即便她个人支持“九二共识”,她所代表的民进党支持者也不同意。她认为,现在台湾内部最大的共识就是“维持台湾现状”。蔡英文说,基于内部意见的多元性,必须透过民主机制形成一个“内部共识”,或许可以称它作“台湾共识”。如果将来与中国大陆建立和平稳定的互动以及可长可久的架构,“台湾共识”是“非常关键性的条件与过程”。
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受到大陆方面与泛蓝阵营的强烈回应。国台办指民进党未改变“台独”立场,这将导致两岸协商无法进行。蓝营媒体直指,蔡英文的言论空洞无内涵。
有分析称,蔡英文的两岸论述中“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延续陈水扁的观点,并无新意。大陆官方已明确表示“九二共识”是谈判的基础,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也意味着若民进党执政,两岸谈判将无以为继。
不过对北京来说,如今的台湾已不是1990年代初期的台湾。台湾政党轮替已成常态,与台湾的民主政治打交道显然比只与执政党打交道要艰难许多。何况台湾政坛风云变幻:1990年代曾为李登辉的“两国论”辩护的时任陆委会主委苏起,是“九二共识”的提出者,已成为马英九的重要幕僚;而曾经在国民党十四大期间描述国家统一蓝图的另外一名陆委会主委黄昆辉,如今是台独政党台联党的领袖。
作者:郑东阳 来源:凤凰周刊 2011年28期
下一篇:红旗渠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