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美展示中国国际政治传播新成就
这次习近平访美之旅,在对外政治传播方面,吸纳了不少公共外交、新媒体传播等领域的成功经验,注重非国家行动者的传播影响力,用多种叙述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宽容开放的姿态扩宽中美民众交流的媒介渠道,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展示。
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开始访美并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与此同时,相关的对外政治传播工作也开始展开。从国家政治的层面来看,外事活动不仅仅承担着外事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任务,同时它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政治交流任务。我们注意到,这次习近平访美之旅在对外政治传播方面,吸纳了不少公共外交、新媒体传播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展示。
注重非国家行动者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的外交活动中,主要以国家或政府行动者为交往主体。而战后兴起的公共外交理论则更为强调非国家行动者,诸如民间社会、商业部门、国际组织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在本次为期七天的美国之行日程清单里,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及政府官员的会晤时间集中在9月24日、25日两天,而与非国家或政府人员交流互动的时间比重占到整个访问时间的三分之二。
一般来说,国事访问总有着既定的礼仪套路和规定程序,各种安排总是显得十分“高大上”,但是习近平主席这次国事访问的开篇却显得尤为“接地气”。在抵达西雅图的第二天,习近平主席来到林肯中学,与美国青少年学生亲切交谈,参与学生合唱团的活动,接受橄榄球队的球服等,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大国国家领导人亲民、亲和的形象。这种做法早有传统,比如胡锦涛在访问芝加哥期间与学习中文的学生交流,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期间品尝了北京小吃等。从历次实践来看,领导人在外事访问期间与普通民众的交流是双方加深理解的最好方式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还与诸多商界精英和领袖接触交流。这次参加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和中美互联网论坛的人士,均为两国互联网行业的领袖级企业家,这些社会精英人士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承担着“舆论领袖”的重要功能。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与脸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用中文愉快互动的场景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会后扎克伯格在个人主页上抒写了同习近平总书记见面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完全用外语同一国领导人进行沟通,我认为这对我个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能见到习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我深感荣幸。”到9月27日为止,这篇文章已有13万的点赞和4900多条评论。从传播学理论来看,通过美国人的视角和经历来解读习近平主席的访美行为,介绍、分析和评价习近平主席和中国,这种二级传播的模式比直接传播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多种叙述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次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以演讲等方式解释了中国的发展以及他所理解的中美关系。
在西雅图的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一个叫做梁家河的小村庄这几十年的变化。这个小村落的变迁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缩影。他还以此向美国民众解释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研究政治传播的学者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变化:当今世界的政治家们喜欢用亲身经历的日常故事来佐证或解释自己的论点,这与以前的政治家们在演讲中更习惯于引用官方报告、档案文献或新闻媒体中的专业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研究证明,这些被亲眼见证的事情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与之类似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上,用英文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作为村里夜校校长帮助村民扫盲的经历,她表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我自己就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受益者,否则的话,我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女高音歌唱家和一个音乐教师。”她也以此解释了她所理解的“中国梦”:“有人问过什么是我的中国梦?我希望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女孩,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亲身的经历比之于客观理性的数字更能触动人心,所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这次演讲获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里需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和彭丽媛夫人所选择的和所讲的故事,对于当下“中国梦”的国际传播,是一个最好的典范,值得我们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者和媒体静心体会和品觉。
习近平主席这次演讲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意识到要用美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立场。比如在论及中国要改革、要发展、要反腐时,他借用了美国民众熟悉的电视剧《纸牌屋》来解释:“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顺应人民要求。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当听到他们熟悉的电视剧名字时,美国听众都笑了,纷纷鼓掌。这段话也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中国要实现“中国梦”,这顺应了人民的要求。再比如,习近平主席在国内讲话时往往引用中国古典名句和思想,但在这次美国的演讲里,他则引用了美国民众熟悉的《联邦党人文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著作,以此说明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背景,需要我们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在国际政治传播的话语中,素来有所谓“融入说”与“对着说”之争,总书记这一次融中美文化、话语为一体的传播方式的成功,用实践破解了一些无谓争论的难题,昭示我们灰色的理论研究要不断地从常青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这次国事访问的日程里,经济交流活动的比重相当大,它们不仅承担着商务谈判的任务,同时也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宣示的意味。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和中美互联网论坛中,众多中国企业家的亮相本身就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以及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承诺。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的演讲中谈到:“联想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都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优势互补、全球资源布局,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这段话其实也是对中美关系最直观的体认。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是中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使中国千万中小企业得以通过网络走向全球,也让全世界消费者通过网购联结在一起,这是中国对推进全球化进程的贡献。总之,外事活动中的经济活动不仅与经济相关,也是中国政治发展与进步的最有力说明。
以宽容开放的姿态拓宽中美民众交流的媒介渠道
这次国事访问的报道,依照以往的外交经验总结,充分借用了美国当地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正面应对了美国媒体关于中美关系、两国在亚太及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两国人民交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经济形势、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中国互联网政策、反腐败等方面的提问。随着习近平访美之旅的进行,美国诸多重要媒体都对这次访美活动进行了大幅集中报道与评述。
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这次国事访问中更出彩的可能是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报道和解读。今年以来,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纷纷“出海”,通过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实时直播出访活动,传播中国声音。在报道方式上,新媒体也屡现创新,如人民日报全媒体在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上发布的英语视频《谁是习大大》(Who is Xi Dada),以15个国家留学生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的习主席:“一个睿智又坚决的领导人”,“他的脸挺可爱”,“人们还说他长得有点像维尼熊”,“如果我未来的丈夫像他一样,我会很高兴”。这样的传播内容相比较正式的外事报道,会更契合互联网受众的喜好。
除了国内媒体在海外的直播和报道,美国的互联网媒体也对此事保持着高度关注。在《华盛顿邮报》、美联社、赫芬顿邮报等媒体网站,相关消息均在持续滚动直播。习近平主席来访这几天成为美国社交平台的热点事件。每逢习近平主席出席重要活动,推特(Twitter)上平均每5分钟就有近百条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发出。脸书(Facebook)网站开设了习近平访美的专门主页“Xi's US Visit”,到9月27日为止,这个主页已有94万的点赞和83万条评论。
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完善向海外推送稿件的落地模式,加深同海外媒体的联系和交流,这将是我国对外政治传播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的内容。另外,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总是各式各样的,不仅有褒扬赞美之声,也有一些批评质疑的声音,这也要求我们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和交流。
这次习近平主席的美国之行展现了这些年我国国际政治传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等新成就。它不再仅仅以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国家权力之间的较量为焦点,而是更加关注对方国家乃至世界舆论的评价,试图以此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民意基础。舆论的支持也有利地促成了具体的外交政策目标的达成。从媒体披露的“习近平访美49项中方成果清单”中可知,这次习近平主席的访美之行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
当然,一次外交活动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的,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政治传播中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这次习近平主席访美之行的过程可以看到,不论是美国官方的政治表达,还是新媒体上的民众声音,中美关系主要以经济关系为基石,政治话语的分歧仍然是较大的。如何缩小中美双方的话语分歧、达到更广泛的政治共识和理解,需要中国国际政治传播工作者更为长久的努力。
作者:荆学民 苏颖 来源:人民论坛 2015年28期
上一篇:省察中国国际政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