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诺奖的国际政治学:“苏联遗产”之争

发布时间:2016-06-21 17:48

  10 8 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籍的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令人疑惑的是,作家主要以俄语创作,成名在苏联时代,苏联解体后她仍多次获俄联邦文学奖,却从未激起俄罗斯读者、作家和政府的兴奋。相反,俄国作家协会两主席之一的科鲁滨在她获奖第二天便发表关于她获奖的措辞严厉的言论。

 

  笔者认为,斯维特兰娜的身份、人生历程、文学活动主旨、所在国和所关心的国家问题等,以及2013 年以来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之局势,显示出此次诺贝尔文学奖同样具有国际政治学效应:无论初衷如何,此次诺奖最终还是引人关注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白俄罗斯文学”?能否把俄罗斯- 苏联时代那些被强行纳入版图之中的非俄罗斯民族文学俄罗斯文学剥离开来?让人重新思考苏联及其遗产问题。

 

  诺奖的国际政治学效应

 

  这不是危言耸听,借助诺贝尔文学奖肢解俄罗斯文学,绝非空穴来风。

 

  1932 年,授予蒲宁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继承了俄罗斯散文优秀传统,很明确地把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区分开来,以此暗示苏联文学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中断

 

  这在冷战时代成为惯例,如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理由是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都取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索尔仁尼琴获奖理由也是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后苏联时代流行历史文学,即苏联亲历者感性地描述自己所经历的苏联重大事件。其中,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作家在经历了否定苏联风潮之后,因为俄罗斯日渐有序、富裕、强大起来,自1990 年代末以来,俄罗斯文学开始转向对苏联的正面怀旧。

 

  但后苏联的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绝大多数还健在的苏联时代着名作家,对苏联是持否定性叙述的,其中包括乌克兰裔的苏联时代着名卫国战争题材作家瓦西里·贝科夫,视贝科夫为文学导师的斯维特兰娜亦然。

 

  也就是说,斯维特兰娜获奖的意义,远不只是要彰显非虚构这种文类的叙述魅力。

 

诺奖的国际政治学:“苏联遗产”之争


  斯维特兰娜

 

  1948 年,斯维特兰娜出生于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斯坦尼斯拉夫州的混杂民族之家: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则是乌克兰人。这种出身及人生历程,深刻影响了她后来的文学活动。

 

  她的出生地是后苏联历程中乌克兰的一个重要地点——伊凡诺·法兰克福州——乌克兰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2013 11 月份以来的乌克兰危机与这里有关——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强烈主张乌克兰加入欧盟、北约,与俄罗斯接壤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居民和地方政府,则在对乌克兰的认同上,持完全对立的态度。

 

  1972 年国立白俄罗斯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斯维特兰娜先后担任历史和德语教师,后在当地报社工作,1983年加入苏联作协。她工作后的文学活动,并不直接表达白俄罗斯民族身份认同问题,而是和当时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以激烈批评苏联社会问题而着称。

 

  1985 年出版的俄语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是其第一部文献性的中篇小说,内容选自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的几百位亲历二战的白俄罗斯女性,她们代表了苏联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千万女性的命运。然而,该作问世于新思维之前,审查制度批评她创作有自然主义和诋毁苏联妇女的英雄形象的趋向,但不到5年时间,该作发行量达200万之巨,被批评界誉为文献小说的出色大师,屡获大奖并被搬上话剧舞台。

 

  1985 年出版的俄语小说《最后的见证者》,采访了二战期间白俄罗斯的孩子们,实录他们对二战的见闻,包括战争突然就来了、和平生活由此消失。这些口述性作品展示出白俄罗斯作为卫国战争前线的境况,颠覆了苏联官方对卫国战争的宣传。

 

  她因此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3 年开始成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白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文学

 

  白俄罗斯历史超过千年、人口近千万、国土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1945 年就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苏联一道加入联合国组织,有自己的国歌《我们是白俄罗斯人》,理论上应该有自己的文学艺术。而探求包括白俄罗斯文学在内的复杂真相,从而使俄罗斯- 苏联所辖的诸多民族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剥离开来,自然会遭遇俄罗斯文学家的抵抗。

 

  得知斯维特兰娜获奖,科鲁滨接受俄罗斯人阵线访谈时表达了对此次白俄罗斯作家获奖的不满:一直有因政治主题,并非由于作者出色的艺术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象。西方起初是希望把白俄罗斯当做自己的附庸国与其调情的,可能现在找到了新的攻击俄罗斯历史的方式……当然,我祝贺白俄罗斯文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我要重申,她无法把白俄罗斯作家分离出来……”

 

  对于这样的论述,《华尔街日报》批评:在俄罗斯,一些民族主义者已经批判斯维特兰娜,指责她痛恨俄罗斯,会激起欧洲反俄情感。这也令人思考斯维特兰娜获奖与白俄罗斯文学有何种关系。

 

  所谓白俄罗斯文学,显然是用白俄罗斯语言创作并表达白俄罗斯人审美诉求的文学。白俄罗斯文学史家主张:苏联时代,白俄罗斯作家仍保持着白俄罗斯文学传统,并在苏联时代独具一格。

 

  但在俄罗斯文学史家看来:17 世纪之前根本不存在白俄罗斯语言书写的文学,18 世纪以后白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帝国文学的一部分;苏联时代白俄罗斯文学是苏联加盟共和国文学,并非独立的;1960 年代以后,被斯维特兰娜视为导师之一的阿达莫维奇,其作品实际以积极叙述苏联而着称,而她的另一位导师瓦西里贝科夫的诸多作品,基本上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在基调上和当时的苏联文学毫无二致。

 

  虽然按诺贝尔文学奖常务秘书萨拉·丹尼乌斯的解释:诺贝尔文学奖奖励的根据是文学,仅仅如此。它从来不是政治奖项,未来也永远不会是。但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政治学效应,姑且不论评审目的如何,至少客观结果显示出这种效应已经激起了强烈反应。

 

  作者:林精华 来源:中国民商 201511

上一篇:习近平访美展示中国国际政治传播新成就

下一篇:胜利日大阅兵背后的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