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融合·建构·突破: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的作用探

发布时间:2016-06-29 16:55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综合性门户网站:网易、新浪和搜狐2014年的政治类数据新闻。通过从数据信息的来源、可视化手法、传受主体间关系等方面来探讨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独特的建构功能。同时,分析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的技术和舆论方面的负作用。

 

  一、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自从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数据信息的价值也日渐凸显,数据新闻成为大数据在当前融合语境下的新兴成果。互联网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后,网络政治学开始悄然兴起。网络政治依托新媒介技术,受到大众的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等多因素的影响,以保障公众多项权益为前提,通过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研究目的

 

  在中国知网,以数据新闻为关键词,在新闻与传媒学科中检索,可以找到358篇文章,而在知网中以数据新闻、网络政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却结果甚少,而且对数据新闻的作用分析也并不深入,将数据新闻与网络政治联系起来探究就更少。

 

  网络政治包括互联网本身的政治学和互联网的政治应用。本文讨论的是互联网的政治应用方面,即数据新闻技术的政治化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数据新闻技术对网络政治到底有何建构作用?数据新闻中的传受互动如何实现?在现有技术下,如何突破限制,完善数据新闻的政治报道?本文就以上问题,探析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的作用。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大型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频道,包括网易的数读、腾讯的数据控、搜狐的数字之道;第二类是依托传统报纸杂志的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新闻实践,例如财新网的数字说、南方周末新媒体数据新闻项目等;第三类是像百度这样具有数据获取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尝试做数据新闻。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以便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优势。首先搜集了数字之道、数读、图解天下三大门户网站2014年的时政类数据新闻,从数据来源、可视化手法、阅读链接、传受互动等方面探究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的影响;再分析数据新闻的不足之处,以期未来的完善发展;最后结合各个研究小点深化结论。

 

融合·建构·突破:数据新闻对网络政治的作用探析


  二、研究数据分析

 

  ()数据新闻技术对网络政治的建构作用

 

  1、数据来源增加政治透明度

 

  在数字之道的19篇时政数据新闻中,有13篇的来源是新闻网站;数读的23篇数据新闻,其新闻来源都标注了网易新闻;在图解天下的32篇数据新闻中,有15篇来自新闻网站和报纸,4篇来源是报纸资料、7篇是编辑根据公开资料整合的数据新闻,6篇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类数据新闻的来源广泛,从各大传统报纸到新兴的电子网站等,不拘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能成为资料来源点。因而,在现代网络背景下,数据新闻的来源倾向于融合媒介的使用。

 

  在对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进行分析后发现,政治类新闻的数据来源具有权威性。主要数据来自政府组织、市场(民意)调查机构、基金会等发布的各种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报表等。

 

  政治数据新闻用数据说话,新闻来源有据可查,可以增强新闻的透明度。这对于破除针对政府的流言蜚语和建构阳光政府的形象工程具有重要作用,让网民对网络政治报道重拾自信。

 

  2、数据可视化方式挖掘新闻政治价值

 

  在科学可视化基础上诞生的数据可视化将大量数据组合构成数据图像,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使人们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及其结构关系,发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我们将数据新闻的数据可视化手法分为静态手法和动态手法,静态包括时间轴、散点图、折线图、柱状图、静态地图、关系图、流程图、气泡图、饼状图等,动态包括视频、动态地图。

 

  在对数字之道的分析中发现,19篇政治类新闻中,有17篇利用静态手法对新闻进行报道:静态手法里有8篇是时间轴的方式,5篇是关系图的方式,其余是利用折线图、气泡图等方式。在对网易数读的分析中发现,23篇政治类新闻都是静态手法:其中有10篇是以时间轴为主要方式,5篇是综合利用散点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图表进行数值比较的方式,2篇是静态地图,其余是单独利用气泡图,饼状图、柱状图和散点图的方式。在图解天下中,32篇都是静态手法:其中13篇为时间轴方式,12篇为关系图方式,4篇为流程图方式,其余是单独利用气泡图,饼状图、柱状图和散点图的方式。

 

  利用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手法,将各个来源的新闻材料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重组、分析,挖掘出背后的新闻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问题。将政治人物与政治事件对应,再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梳理,重新对比、梳理就可以看见原来不具备的闪光点。

 

  ()数据新闻中传受主体分析

 

  1、提高受众政治素养

 

  在数字之道网站页面上,右边分别有微博关注、精品推荐和往期回顾版面;在数读网站页面上有栏目编辑、相关文章和栏目热门文章版面;在图解天下网站页面有微博推荐和往期推荐版面。

 

  狭义的政治素养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处理政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自身在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综合水平。一方面数据新闻网站,将有相关性的新闻话题放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时便于搜索与理解。数据新闻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以扩散阅读的方式,提高读者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数据新闻采取可视化手法,利用静态图表和动态视频、地图等多种方式,清晰生动的表达新闻含义,便于受众对新闻政治内涵的理解,这也是对受众政治素养的提高。

 

  2、传受互动推进政治议程设置

 

  政治类数据新闻以专题的形式,将各个来源的数据资料整合,挖掘、突出新闻政治价值,对这些政治议题编排出媒体议程,随后受众浏览数据新闻得出受众议程,以这种方式了解近期的政治热点。

 

  在数字之道19条时政类数据新闻中,有4条关于两会内容、2条关于周永康报道;在数读的23条新闻中,有6条关于美国的政治内容、4条关于俄国;在图解天下32条新闻中,有9条是关于反腐的。由此,我们能看出,2014年国内时政类数据新闻关注的政治点是打虎反腐、两会报道和大国外交内容。

 

  数字之道网页下设有评论栏、数读网页下设有网友跟帖、图解天下网页下设有我有话说。这些都是数据新闻网站的读者交流区。数据新闻另一个优势就是互动性强。普通公民和政治上被边缘的人们,再也不用依赖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来构建身份或者表达政治不满。受众可以在网页下参与互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大众交流。

 

  ()政治类数据新闻的负效应

 

  1、政治类数据新闻的技术限制

 

  (1)新闻诠释力不够

 

  在对2014年的政治类数据新闻分析中,只有数字之道的19篇政治类新闻中,有2篇采用动态技术,而数读和图解天下都采用静态图表。

 

  虽然这些网站的数据新闻都采用可视化手法,但是目前国内门户网站的数据可视化程度相较于国外并不高。国外最早使用数据新闻的英国《卫报》,多喜爱用数据地图、时间线和交互图表方式。而国内的数据新闻多是静态时间线和图表,没有动态强视听效果,这就造成了政治类数据新闻诠释力不够,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强的缺陷。

 

  (2)流于形式、忽略政治价值

 

  虽然数据新闻利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拓宽了报道思路,创新了新闻生产机制。但是数据新闻的关键是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目前,国内的政治类数据新闻内容制作多数秉持着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政府公告或文件的文字,再改编为图表形式,浮于外表,很少有进一步的解读,挖掘背后深层政治价值的好新闻。

 

  (3)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

 

  政治类数据新闻以专题或期发布的形式变现。这样虽然有利于集合数据寻找价值,但是也拖延了新闻的制作时间,必然会让读者感到更新缓慢,内容老旧。

 

  2、网络舆论对政治的负面中伤

 

  通过对三个门户数据新闻网站的评论区进行浏览分析,得出中国大众趋向于维护民族形象方面的政治倾向。而在对关于自己周边百姓生活的政治话题,表现出不满情绪。

 

  这是因为中国大众有很强的集体意识,而且政府在大政方针上会对大众进行引导,所以大众在对国家大政方针方面多是维护支持的态度。而对切实关乎自身利益的政策实行上,百姓没有话语权,却又深受影响。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处于匿名状态,他们会放心发布自己对政治事件的看法。网民们会恶语相向甚至谣言诽谤,以此宣泄不满情绪,导致网络舆论不能作为网络政治中理性的元素存在,媒介审判的案例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其他不明真相的读者会随波逐流、以讹传讹,进一步破坏网络政治空间,造成恶性循环。

 

  在数字之道、数读和图解天下的读者讨论区中,我们只看到了读者之间的交流回帖,并没有新闻制作方的回复和沟通。对于这种情况,媒体应冷静客观的处理受众的负面评价,及时给与答复。

 

  三、突破限制,展望创新

 

  数据来源广泛且清晰可靠可以增加政治透明度;数据可视化方式能够挖掘新闻背后深层次的政治价值;多媒体方式有助于提高受众政治素养;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推进了政治议程设置。但是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强调内容为王,在表达形式丰富的同时,不该忽视对内容的丰富。强化数据的可视化诠释力,挖掘数据背后的政治价值,才是政治类新闻报道的必胜法则。网络时代,受众的评价也要得到重视,冷静及时地应对受众的负面评价、减小政治中伤,也是政治类数据新闻有待解决之处。

 

  作者:王玉珏 来源:新闻世界 201511

上一篇:“规模政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新现象

下一篇:试论社交媒体新闻话语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