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议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的四个选择

发布时间:2016-07-01 17:20

  国际政治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应选择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的主题,选择引进客观、公正反映和评价中国图书的版权,选择权威的作者,选择既懂国际政治又精通外语的译者。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现代手段之一,国际政治类图书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通过国际政治类图书出版工作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笔者体会,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应增强选择意识,与时俱进,为繁荣国家的出版事业、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选择主题

 

  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应注意选择的主题有两大类:一种是偏重于塑造中国形象的媒介手段的研究,一种是偏重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前者如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一书。这本书把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放在新的传媒环境中。不仅剖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国政府和公民在新传媒环境中塑造国家形象提出了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包括完善政府行为方式、健全媒介管理制度、改良舆论传播技巧、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等等,为政府工作和公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后者如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这本书以西方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为对象,通过对两报十年间关于中国报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了两报有关中国形象报道存在的差异,说明中国形象的现状和中国对外传播的得失。进而为面向未来的中国对外传播进行战略定位。这本书把《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丝毫不回避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媒体所关注的中国问题,包括北京申办奥运会、长江特大洪灾、中国共产党活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和经济发展。出版这类主题的图书,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有助于国际社会意识并纠正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选题,而应敏锐洞察国际和国内热点,关注、追踪相关研究进展,为某一焦点或热点问题寻找合适的作者,或者把专家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图书。在选题策划等具体运作上,应充分考虑这类选题从立项研究到出版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的特殊性,改变以往以作者交稿为起点的工作流程,超前策划、跟踪,变等稿件为要稿件、策划命题稿件,做到适时出版。

 

  二、选择渠道

 

  面对海量信息,编辑面临着多种稿件来源渠道,既可将国内塑造中国形象的作品推向国际市场,也可以通过版权引进国外作者描绘中国形象的作品。图书版权的输出和引进为各国民众相互了解打开了一扇窗口,为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理解和包容创造了条件。其中。选择引进国()外客观公正反映和评价中国的图书版权,借助国()外作者的口和笔,借助国()外出版物的公信力,宣传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传播学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西方主流媒体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报道过分集中于战争、政变、犯罪等冲突性主题。20世纪80年代初,曾主持全美新闻从业者调查的威尔霍伊特和韦弗通过研究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的外国新闻发现,这两家通讯社关于第三世界的报道集中在政治、军事行动以及犯罪问题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D,赖夫和E,肖通过对《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十年追踪研究发现,这两份报纸具有明显的把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定性为充满冲突的政治制度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两家知名的通讯社和两份发行量极大的主流报纸的态度并非偶然,而是代表了绝大多数西方主流媒体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偏见。

 

  鉴于此,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就不能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出版或引进外版图书,应该寻找客观而权威的声音。2009年新华出版社引进出版的《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一书即是一本编辑精心选择的客观而权威的好书。在这部被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称为拥有全面而智慧的思维框架的书中。作者蓝普顿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的辉煌成就,而且指出了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回应了国际舆论关于中国威胁的热议,表明了中国发展为地区发展和全球发展提供的机遇,有助于国际社会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崛起。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看过此书后认为,美国不仅应更多地了解中国,而且应更多地学习中国,惟其如此,美国才更有可能与崛起的中国维持建设性关系。这本书不仅在外国人面前树立了本真的中国形象,也让中国人明白了中国形象曾经遭扭曲的缘由。因此。有选择地进行国际政治类图书的版权输入或输出,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浅议国际政治类图书编辑的四个选择


  三、选择作者

 

  国际政治类图书不同于其他类图书。如果说,儿童类图书着重于寓知识教益于趣味性,文艺类图书着重于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辅类图书着重于将知识、技能寓于教学、辅导、练习之中,那么国际政治类图书则着重于权威性。这就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察新世纪出版的中外国际政治类图书,有一个特色非常明显,作者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作者一般都兼具政治家和学者两种身份。他们的学界经历和理论修养令人信服,他们在政界的实践对读者而言则是不言而喻的资质证明。

 

  以2009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趋势》一书为例。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夫妇——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和德国人多丽丝,奈斯比特。丈夫约翰,奈斯比特有丰富的学习经历——曾先后就读于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有军界的经历——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又有金融界的资历——曾供职于IBM与柯达公司;有出版的资历——以《大趋势》为代表的十本专著获得世界各国的青睐,《金融时报》曾经称道,《大趋势》书中的预言百分之百正确。因此,选择由奈斯比特夫妇来撰写中国的趋势。令人充满期待。

 

  2006年,奈斯比特夫妇来到天津,在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开始搜集整理大量数据资料。2009年,内容分析的创始人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预言了中国的未来。在这本书中,奈斯比特不仅说明中国发展没什么可令人担忧的,而且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从国企改革到民主建设,从经济建设到环境保护,从城市建设到乡村发展,从医疗制度到户籍制度,从青岛啤酒到海归”“海待,从国际关系到北京奥运会。

 

  经过奈斯比特夫妇的透视和分析,一个全面、客观、生动的中国形象树立起来了,一个关于中国的预言诞生了。温家宝总理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大趋势》不仅给中国人信心,而且给了整个世界信心!”

 

  四、选择译者

 

  引进外版图书的过程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译文是编辑加工的对象,而译文的质量直接由译者决定。因此,选择合适的译者便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

 

  和作者一样,译者最好也兼双重身份——翻译家和国际政治领域专家。专业的翻译水准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基础,精通国际政治知识是保证译文地道精准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的译者姚芸竹就是经由编辑精心挑选的。她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还在英国剑桥大学主攻美国政治、外交及国际事务,在中国外交部的多年工作经历和不止一次的翻译出版经历,使她在翻译该书时能够驾轻就熟。严格把关。

 

  作者:柏 英 来源:中国编辑 20103

上一篇:试析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近期中欧经贸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